第69章 战争饥民

他不禁狐疑的望向王妃,见她满脸慈爱,双眸中满是精彩的望着儿子,心中疑惑更盛,难道这些治国之道都是王妃所授?他是如何通晓政务的?不禁起了兴致。

“懿儿说的正是燕国的现状…首在民间…要如何作为?”

殷王爷对首在民间,不明其意,很感兴趣,凝眉问询。

“运粮赈灾,制定新法,减免赋税,恢复农耕,以军养民,以民为本,先富百姓,收拢民心,结盟邻国,开通贸易,增强国力,组建强军。”

殷子懿铿锵有力的回禀,引得王爷开怀大笑,不禁暗道,就说嘛,这小子还是嫩点,有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却并不失望,毕竟儿子这番言论,代表着他已成熟,知道关心国家大事,为父分忧。

“懿儿所言乃是新政国策,而非民间之力所能办到。”

殷王爷耐心纠正着儿子的错误概念,同时也暗下决心,是该为儿子请个夫子,教授他国政与谋略,否则这等错误言论,传将出去终会引来笑柄。

指出儿子概念混淆的殷王爷,瞥了殷子懿一眼,见他并未因他的指正而气馁,稍稍安心,他还不想打击儿子的热情,旋即神色一暗,幽幽一叹,解释道:

“哎……懿儿有所不知,燕国南方刚刚遭遇暴雨,粮食锐减,自给自足都已困难,实难调出粮食运往东部赈灾,京都也无存粮可用,且国库空虚,官员的俸禄都已拖欠数月,更无金钱去他国购买粮食,懿儿之策虽好,恐难实行。”

殷子懿望了一眼面色有些失望,却又极力掩饰的父王,并不急于解释,吃了几颗葡萄,见父王说完,狡黠一笑道:

小主,

“父王,并非孩儿概念混淆,而是出于对我燕国的实际状况,才有此一说!”

殷王爷略感诧异的望着殷子懿道:

“此话何意?…”

“父王乃我燕国摄政之王,手掌兵权与政权,但父王心善,并未滥用职权,更未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事都与皇上商议决定,难免会束手束脚,而朝中,那些世家门阀侵占土地,豢养私兵,弄权谋私,寒门羸弱,四处碰壁,因而政令制定易,实行难,而我提出的,“首在民间”正是此番考量后的计策。”

殷王爷大为不解,不明白儿子这话的含义,便道:

“懿儿你解释给父王听听……”

“父王缺的不是权力,是一颗让燕国变强的恒心和做事的人,此人不但要有背景和地位,还要有名望与实力,可以正面对抗各大世家门阀的胁迫,不惧皇上惩处!”

殷子懿顿了顿继续道:

“这种靠山,只有摄政王府才能撑起,而孩儿我就是实施者的最佳人选,世人皆知,我不尊礼法,嚣张跋扈,恶名在外,无人敢惹,即便是皇上都不敢轻易惩处,由我以个人名义在民间组织赈灾,纯属民间行为,不受朝廷挟制,怎么做都不为过,各大世家门阀,也只会认为我是为洗刷恶名的一种胡闹行为,不会加以阻拦,父王可派兵以保护之名协助于我,更可发布王府诏令,让世人知晓我王府在民间赈灾之决心,这便是我的“首在民间之策!”

此番话出,殷王爷与殷王妃都瞠目结舌的看着殷子懿,就像是从不认识儿子般,尤其是殷王妃眼眸中竟隐隐有泪花闪现。

殷王爷道:“懿儿此计,虽有欲盖弥彰之嫌,但王府出资赈灾,倒是可堵朝臣的悠悠之口,无人会横加阻拦,即便是皇上都不会干预,此计甚秒!”

殷子懿继续道:“而父王便可拿出全部精力在朝堂上与那些世家门阀周旋,推行新政,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民间赈灾,安抚百姓的事宜,百姓安,则国安!这便是我说的“次在庙堂”之计”

“好好好……爱妃呀,这才是我摄政王的儿子,这才是我们的儿子呀!……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