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农业

就在这时,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特别的发现。他们在整理农民创新记录时,发现很多创新都来自农民的诗意思维。

"什么叫诗意思维?"朱元璋好奇地问。

"就是农民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特殊方式。"朱雄英解释道,"比如他们看到杨柳随风摆动,就想到了改良水车的方法;看到蜘蛛结网,就发明了新的编织技术。这种思维方式,既有实践智慧,又有诗意美感。"

"有意思。"朱元璋说,"看来农民的创造力,不仅来自实践经验,还来自对自然的体悟。"

正说着,西域又传来新情况。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民会通过歌谣来传授农事技术,把复杂的技术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

"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啊!"朱雄英说,"我们要把这些歌谣收集起来,既是技术资料,也是文化遗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不良现象也开始出现。有的地方铺张浪费,搞排场;有的地方沉迷赌博,忽视生产;还有人借文化活动之名行不正之实。

"这就需要规范了。"朱雄英说,"要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的规章制度。既要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又要防止不良风气。"

"怎么防止?"朱元璋问。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文化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主持,负责管理文化活动。"

"第二,制定活动规范,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第三,把文化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发现。很多农村开始举办"丰收节",既庆祝收成,又展示文化成果。有的地方还把创新成果展示和文艺表演结合起来。

"这是个好传统。"朱雄英说,"要把它发扬光大。让农民在庆典中既能展示劳动成果,又能享受文化生活。"

就在这时,工部送来一个意外发现。他们在研究农具改良时,惊讶地发现很多农民发明中暗含着高深的美学原理。

"这就是农民的艺术天分。"朱雄英说,"他们在创造工具时,不仅考虑实用性,还追求美感。这种艺术精神要保护好。"

正说着,一个新的趋势引起了注意。很多农村青年开始创作新型文艺作品,有的写诗歌描写农村变革,有的创作戏曲讲述创新故事,还有人用绘画记录农事活动。

"这很好。"朱元璋说,"农村文化要有新的表现形式。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要把传统精华继承好。比如民间艺术,就要保护好,发展好。"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所以我想在农学堂增设艺术课程,让农民子弟既学农事技术,也学文化艺术。"

就在这时,户部送来一份特别的报告。他们发现,文化活动丰富的村子,经济发展也比较好。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更高。

"这就对了。"朱雄英说,"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民有了文化追求,才能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

但新的挑战又来了。有的地方出现了文化上的攀比之风,搞得农民负担很重。有的村子为了办文化活动,甚至借债举办。

"这可不行。"朱元璋说,"文化活动要量力而行,不能本末倒置。"

朱雄英立即下令:"第一,文化活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严禁借债办活动,违者追究责任。"

"第三,提倡节俭办活动,把重点放在内容上,不是形式上。"

正说着,又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注意。很多农村开始编写"村规民约",把文化建设的要求写进去。比如规定每月要办几次读书会,每季要办一次农事交流会等。

"这是好事。"朱雄英说,"说明农民已经把文化建设当作村子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鼓励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做法。"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新消息。当地一个村子创办了"农民夜校",不仅教文化知识,还请来专家讲授科学理论。

"这个办法好!"朱元璋说,"要在全国推广。让农民白天干活,晚上学习。这样既不耽误生产,又能提高文化水平。"

朱雄英补充道:"而且要发动有文化的农民当老师。他们最了解农民的需求,教起来也更有针对性。"

正说着,东瀛又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发现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经常会产生新的创新灵感。

"这很正常。"朱雄英说,"人的创造力是相通的。在文化活动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自然会有新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