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农业

"好啊!"朱元璋说,"这样就能说服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了。让他们看看,农民的智慧也是道的体现。"

小主,

朱雄英趁机提议:"不如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请学者、农民、工匠都来,共同探讨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可以。"朱元璋说,"不过要注意场合。"

"什么意思?"

"这种会不能办得太正式,要让各方都能畅所欲言。特别是农民,不能让他们觉得拘束。"

正说着,工部又送来喜讯。他们根据农民的发明创造了一批新式农具,准备在全国推广。最特别的是,这些农具都注明了发明者的名字。

"好!"朱雄英说,"这就是对农民智慧的尊重。让他们的名字和贡献永远留在历史上。"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农民发明家因为出名后,开始脱离群众,甚至有了骄傲情绪。

"这可不行。"朱雄英说,"要教育他们,创新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造福百姓。要始终保持与民同心的本色。"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转机出现了。一些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学习会,不仅研究农业技术,还研读经典,探讨人生道理。

"这才是最可贵的。"朱元璋说,"农民不仅要富,还要有精神追求。这样的农村,才是真正强大的农村。"

朱雄英深有感触:"是啊。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要让农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现在看来,我们走对了路。"

正说着,又有新消息传来。各地农学堂的学生开始编写教材,把农民的创新经验和科学原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

"这很重要。"朱雄英说,"知识只有系统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要把这些教材编得通俗易懂,让更多农民能学会用。"

就在这时,黄珀又发现了一个新趋势。很多农民家庭开始重视子女教育,不仅让他们学文化,还要求他们学习祖辈的农事经验。

"这是好现象。"朱元璋说,"说明农民已经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不过要注意引导。"

"怎么引导?"

"要让他们明白,读书和务农不是对立的。既要学新知识,也要传承老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又懂实践的新一代。"

农民精神文明的提升引发了朱雄英更深的思考。他意识到,农业改革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

"殿下,有个新情况。"黄珀带来了最新报告,"现在很多农村开始办'文化站',不仅有图书,还有戏台,专门用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这是好事。"朱雄英说,"农民富了,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不过要注意引导。"

"怎么引导?"

"既要让他们接触新知识,开阔眼界;也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根基。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农村特色的文化形态。"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江南那边出现了个新现象!"

"什么现象?"

"农民们开始编写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子都设立了记事簿,记录农事变革、技术创新,还有村中大事。有的村子还专门请人画图存证。"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很重要!历史感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群体成熟的标志。农民开始记录自己的历史,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主人翁意识。"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立即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你知道朕最近在想什么吗?"

"请皇爷明示。"

"朕在想,这农业改革搞到现在,物质变化很大,可农民的精神面貌变化更大。"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朱雄英点头:"是啊。农民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主动创造的主体。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创新,开始记录历史。这种变化,比土地产量的提高更有意义。"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法时发现,农民的接受程度和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什么?"朱元璋问。

"说明文化教育和技术推广要结合起来。"朱雄英答道,"我们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