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汤不换药。

“况且,朝廷已拨银两,购置新舰,以补空缺。”

如此,一段关于船只借还的轶事,在蓬莱水城的历史长河中,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咦?"

沈有容闻言,面露讶异之色,他多年苦求银两以购新战舰,竟至今日方有转机。

遥想当年大明水师鼎盛,对海寇多以征伐为主,怀柔为辅。

然而时过境迁,去年他竟亲自涉足招安袁八老之事,究其根源,乃是福建水师战舰残破不堪,难以再战。

"拨款几何?"沈有容急问。

"袁知府慷慨解囊,五万两白银已至。加之宫中特使接管长芦盐场,于天津兴办官盐,月有盈余,分润于我军。"

李雄答道,随即补充道,"目前总计,可用之银七万两整。"

李雄眨动慧眼,望着沈有容:"长芦盐场,内廷与天津府共治,月入多少,实难预料。

但去年十一月得七千,腊月更添一万三千,颇为可观。"

"本月呢?"

"尚未至。"

李雄摊手,略显无奈,"惯例乃次月五日于天津水师衙门领取。"

沈有容颔首,心中稍安。

战舰外借,虽难速回,但月有银入,终归是好兆头。

"动身吧,往天津卫一行,会会袁知府。"沈有容下令,语气坚定。

"遵命!"李雄拱手,随即挥手示意备马。

与此同时,袁可立于新府之中,于王承恩凌厉目光下,正教朱由检诵读经典。"

仲尼有云:君子中庸,小人反是。

中庸之道,在于适时而中;小人则肆无忌惮。

"朱由检背书声起,袁可立捋须微笑,而王承恩则紧咬牙关,心中暗忖,此老莫非在苛待幼主?

九龄之君,虽随孙师识字,但骤然背书,实乃苛求。

背不出尚需受罚,手板之痛,历历在目。

半篇既毕,袁可立温言:"善哉,殿下今日之功已足。"

朱由检闻言,紧绷小脸终展笑颜,躬身致谢:"多谢先生。"

待王承恩携朱由检离去,袁可立眉头紧锁。

皇帝密信仅字字千钧:"若朕无嗣,信王继位,二龙隐遁,小龙躁急,望卿辅之。"

袁可立深知,变法成败,储君至关重要。

历朝变法,无不与储君息息相关。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且续,皆因秦孝公、惠文王鼎力支持;而宋朝变法,屡遭储君更迭之困,终至失败。

天启之意,若有不测,即令朱由检登基,由他辅佐,续行变法。

然观朱由检近日言行,袁可立对其能否胜任储君,心存疑虑。

变法之路,需沉稳持重,非急躁之人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