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情深意重的来信,大大的激发了资助者们的信心。受助的队伍日益扩大。
这不同寻常的授受情谊,显得那么富有人情味。以至于湖南省的有关新闻媒体,派员亲赴南方城与沱江城。进行了连续一个星期的报道。
陈本虚鉴于这个事情的效果,觉得应该好好地感谢,南方城的资助团队,与沱江城没有任何缘由,任何关系的好人。决定为他无偿地,为这一爱心之举,创作一本纪实作品出来。
以记录南方城企业家们的善行。也是自己作为一个发起人,对这个事情应该负到的责任。
沱江城的负责人,也为陈本虚的这个想法叫好,并且愿意在当地的公务员中,集资赞助出版。
可是谁能够料到,这部文稿出来了之后,善心老板极不满意。双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老板们对于原稿,一点都不满意。竟然提出来重写。
老板们的意思,对于资助问题,尤其是那些由于只资助了一两次之后,没有坚持再出钱出力的。还有就是那些对着电视台,报社记者的镜头,和录音笔面前表了态,要出出资的。事后却并不再助学了的,就不能够写上书去了。
还有那些被资助的孩子,后来成绩又不好了的。有一些又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学业的,没有必要全部写清楚他们的姓名和学校。
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说是这么多企业家,在沱江城,资助了也有那么多年,有那么多的孩子们。可是为什么,沱江城贫困的学生,没有减少,相反还越来越多了。
尤其是要把这个问题,以及他们存在的原因,得详细的调查之后,再写清楚。
这就让那位沱江城的负责人,感觉到了犯难。那不是在自己批评自己?再说贫困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啊。
陈本虚的原则却是,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次扶贫的纪实。
原则上对于每一位辛辛苦苦,来到凤凰的老板,不管他揣着的是什么动机。只要他给了孩子们一分钱,那都应该记实到这本书上。
每一个沱江城的孩子,只要是接受了老板的一分钱,也应该在书上有一个记载。同时也让后人知道,南方城老板带来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