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可以带给大明朝走向中兴机会的能臣,格物制造的大拿……崇祯皇帝杀死这样的人,都毫不心疼!”
“上天都会怒其不争!”
“说回到山东平叛上来。”
“本来,于叛乱之初,朝廷若全力平叛,即不会有后来孔有德、耿仲明携数十樽红衣大炮、数百铸炮师、操炮手投清,使清军一下子掌握火器技术……”
“然,明廷举措失当,致叛军坐大,都攻克占据登州极其周边,拥兵数万了,这才调辽东军前往剿杀……”
“我现在要讲的是:其实,吴三桂的真正发迹,还是从去山东,平定孔有德反叛开始的!”
皇帝下诏,命高起潜做监军,率总兵金国奇、祖大弼,统数万大军去山东平叛。
高起潜即掐准时机向皇帝提出:特许吴襄随军出征,带罪立功。并且将干儿子吴三桂,提拔为全军前部先锋。
吴三桂这个前锋勇猛,致平叛大军士气大振。
几次战斗打下来,已迫使孔有德退守登州孤城。
高起潜随即挥军,将登州城包围,想以困毙之法,兵不血刃地将孔有德、耿仲明饿死于登州城里。
数月后,城中断粮,叛军不得不孤注一掷,拼死突围:
孔有德率骑兵千乘,从西、北二门冲出突击。
耿仲明率五百余骑从南门出击。
数万步卒各持火器、冷兵器随骑兵蜂蛹出城……
明军众将士分头迎战。尤以吴三桂最是凶猛:
率家丁、官军,将孔有德堵住截杀,坚决不留给叛军逃离间隙。
将叛军将士砍杀无数之后,让孔有德最终率少部分骑兵逃回城去。
此战虽让耿仲明逃走,可也是打了场平叛以来最大的胜仗。
高起潜以此,为吴襄父子题奏报功。
崇祯皇帝于十一月下旨,恢复了吴襄的总兵官职务。
当年年底,孔有德再又组织起城里叛军,大规模突围。
真是冤家路窄,他又在突围方向遇着了以逸待劳的吴三桂军!
面对叛军饥饿之兵,吴三桂军毫不手软,将叛军大部消灭后,又迫使孔有德退回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