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格物而致其知,知识改变命运。一人之命运因知识而改变,一国之命运可改呼?”
“格物致知以为学……如何格物是关键。”
荀夫子将手中的书本举起:“这本书,你们如何格它。”
“有人道,读懂他就是。”
荀夫子道:“这是你们读书人都格法。如若你是工匠又如何格他。”
没人说话,因为在场的人没有工匠。
“如果你是造纸的,你是印刷的,你是出版,那么这本书的优劣你们一眼而觉。可你们不是,所以不知,因为不知所以要格。”
“那么又从农,商的角度或从天子的角度来格又当如何。诸位读书尚不知书之全貌?何况其他。”
荀夫子又取来一块石头。
“此物又如何格。”
荀夫子没说石头如何格,因为他也不知道。
“不同的人必然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东西,这就是格物致知之精髓。所以诸位何不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天下。”
“谁都没有规定格物是你们读书人专属吧。”
没人说话,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只是他们选择忽略。只是他们选择自我,只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就是修齐治平是主流的原因。
荀夫子摇头叹气,夹着那本《大学》走出了讲室。
荀夫子曾在多地讲学,无一不是这般结局,他终究是老了。
这一张嘴救不了天下。这满腔的道理也会随着他的衰老而逝去。
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大概就是他有个学生叫张端民吧。
夫子坐而论道,弟子起而行之。
种子已经撒入了土壤,发不发芽也不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