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用打开了电脑,找到那篇小说。
全书的亮点就在于小说的主旨,就像他说的,一百个人看有一百种看法。
只看到了表面,这本书就是大圆满,若是多加思考,就会发现值得探究的地方。
文中的弟弟错了么?没有,他什么也没干,却被无辜牵连,打上“杀人犯弟弟”的烙印,坠入歧视轮回。
哥哥错了么?肯定错了。
但钟用很快在评论区找到了点赞量最高的一条评论:他态度诚恳,深深悔过,并且已经服刑出狱了,还要他怎么样?
有理有据。
这两人都没有错,难道受害者一家人错了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全文大篇幅写弟弟在学校受到的欺负,和弟弟本人的感想,以及哥哥的后悔与自责,全文提及受害者家属的篇幅很少。
整个评论区看下来,为受害者家人发声的言论寥寥无几。
退一万步,就算哥哥以命抵命,文中主要的侧重点在弟弟因为哥哥犯的错被排挤,痛苦不堪的故事。
最后弟弟换了个环境,身边人都不认识他,摇身一变,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
一如在狱里的哥哥得知弟弟被欺负的消息后,说过一句,“我虽然犯了错,但我的家人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此话一出,加上弟弟的主角光环,评论区里刷满了祸不及亲人的言论。
没有人为受害者的家人想一想。
受害者的家人,能换个环境、摇身一变,过正常人的生活么?
十年后,他们能像文中的哥哥和弟弟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吗?
钟用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说他站在受害者一方,提及的实在太少,而且全文以哥哥和弟弟的视角为主,博取同情;说是站在弟弟这方,细细品下来,又多了一丝嘲讽意味。
难怪鲁迅当年弃医从文。
他不禁赞叹一声,作家不愧是作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凤采鸾章的大道理,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能让人引人入胜,深思不已。
话虽如此,可这又与阿郎有什么关系呢?钟用回想这几天发生的事,思绪沉淀下来。
“要说争议最大的话,应该是《信》这本书。”
“十多年了,他就是一副菩萨心肠。”
“要是换了其他人,指不定要在学校给他们的孩子穿小鞋。”
“一年前弓虽奸过一名女性。”
“第三名被害者的尸体和前两名被害者有细微差别。”
作家、好人、弓虽奸犯、割鼻……
一条条纵横交错乱成一团麻的线,正被慢慢梳理,突然在某一瞬间,视野清晰起来,轻轻一拨,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似乎都通过某种介质,巧妙地连接上了。
钟用眼睛一亮,被厚重雾霭蒙上的大脑,此刻终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他低睫看了下时间,5月10日晚上11点30。
如果他的猜测没有错,那么第一、二、三名被害者都不是凶手真正的目的。
并且这名凶手也绝不可能是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