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威廉姆斯团队的技术理想

“这个创新思路很有价值。”李一凡开口道,“不过我们现在最关心的是时间表。威廉姆斯博士,按照您的规划,从立项到出样机需要多长时间?”

威廉姆斯在大屏幕上调出一份甘特图:“根据我们的评估,整个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研发,为期一年,主要是光学系统的原理验证和关键部件的商标。”

“第二阶段是工程样机,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28nm光刻机的质量。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光学系统和精密控制系统的整合。”

“第三阶段是产品化和工艺提升,目标是在五年内实现14nm光刻机的量产。同时,我们会同步开展更先进工艺的研发。”

杨思涵若有所思:“这个规划很紧凑。不过第一年的基础研发恐怕还不够。光学系统涉及的技术积累太多,从零开始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你说得对。”威廉姆斯点头,“所以我们准备采用成品开发策略。光学系统串联三个子系统同时研发:光源系统、光学推理系统和瞄准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由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

他转向周边的团队成员:“约翰负责光源系统,他在EUV光源领域有十五年经验。马克主攻光学推理系统,负责ASML之前最新一代光刻机的光路设计。詹姆斯方向倾斜系统,是精密控制领域的专家。”

“那控制系统聚合怎么配合?”杨思涵问道。

“这就是我想和你们讨论的。”威廉姆斯详细说道,“中微在精密控制领域的积累非常宝贵。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你们在刻蚀机上的经验,特别是纳米级定位技术和实时反馈系统。”

志尧一直在认真记录,尹开口道:“人员配置需要详细规划一下。光刻机项目预计需要多少研发人员?”

“年轻人需要200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威廉姆斯说,“其中光学组50人,机械组70人,控制组50人,工艺组30人。但随着项目推进,团队规模会逐步扩大到500人以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才从哪里来?”尹志尧问了成长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