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同的盐田在经历不同的步骤,这样便可以保证始终有盐田在产原盐,由此循环往复继而生生不息。

“细细一看确实有所不同,每块盐田都不同,似乎每个步骤都对应于不同盐田之上。”赵构根据自己的理解便脱口而出。

“大官人果然内行,正是如此!每块盐田依照工序行事,二三十道工序便对应二三十块盐田。”年轻人兴奋的说道。

对于他们总结出来的晒制经验,基本上可以算是当下海盐晒制的最高技艺。

历朝历代总结出来的海盐制盐技术大致经历了煮海为盐、制卤煮盐、制卤晒盐等等几个阶段。

而眼下琼州这个晒制技艺便是制卤晒盐的阶段,比之以往的阶段无论是产品和品质自然有极大提升。

“如若用你琼州技艺,这产量可提升多少?”

看了这么多,赵构其实最为关心的还是产量的问题,因为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无论是盐池还是盐井,开采成本高不说并且产量非常有限,低产量的盐场对于朝廷的支撑作用非常有限。

只有海盐可以大规模的晒制,但是产量无疑也是个大问题。

“比之盐城以往技法可增收一倍,其余各地应该也是相差不大!”年轻人信心满满的说道。

年轻人的一番话让赵构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对于海盐盐务的统计十分上心,对于各地的产量也是非常清楚。

两淮盐在大宋盐务产量中所占比例非常之高,太祖太宗时期在五成以上,后来也在三成至四成之间。

太宗年间淮南境内的海陵监岁产盐盐六十万石,盐城监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如若按此翻倍则两监会达到两百一十万石。

如果再算上两淮地区的其他盐场,约莫估计会有接近三百万石的产量。

这还不包括两浙、福建、广南等等地区的产量,如此一来相当于整个朝廷盐务的利润和税收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小哥的话可有把握?真的能提升如此之多?”毕竟这话从一位年轻人的口中说出,还是引得赵构有些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