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构最后一句“一切有朕”,就是很明确的告诉赵鼎,想要变法成功,要么功成名就,就要一心一意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朝堂之争,凡事有官家在前面顶着。
“官家教训的极是,臣翻遍史书,发现一现象。但凡变法者,要么身首异处,要么身负骂名,难以善终。究其根本乃是变法者权力过盛而自我膨胀所致。臣恳请官家及时教训,适时敲打,以便让臣能不忘变法之初心。”
赵鼎不愧是一代名臣,经历过几上几下,沉沉浮浮之后,终究还是能够很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对事物有很深刻的理解。
并且能够直面官家的敲打,甚至主动要求及时教训和适时敲打,这样的清醒认知确实是一般人所不能及。
历史上虽然对变法者都是持着褒扬的看法,但是变法者确实也很难善终。比如商鞅,比如王安石,变法带来的成就很高,最终的结局却很不尽如人意。
“赵卿能如此理解朕的一番苦心,真是不枉朕对你的期望,适当的时候自然会提点你。另外,另外这吏治之法中裁汰冗员、减少恩科官员以及选拔地方官员又做何解?”
赵构见自己的敲打对方已经领会,就不便过于纠结此事,适时的提出了对变法中吏治方面的疑问。
“回官家话,我朝自太祖始便奉行重文抑武之国策,以致于文官数量大大增加,另外科举选拔过于简单造成大量文官空有名而无实职,俸禄却一分不少。另外朝中卖官鬻爵之事,世袭恩荫之事都屡见不鲜,同样造成大量官职产生。最终便是有名无实,有俸无事之官大有人在,造成朝廷收入的大量损耗!”
在一旁的李光早已按捺不住,吏治这部分是他的分内之事,自然对情况也是一清二楚。
他讲的确实是当下大宋朝面临的严峻问题,文官体系过于庞大臃肿,同时有名无实的官员过着有俸无事的日子,逍遥快活而无所事事,对朝廷来说确实巨大的经济损失。
“李卿所言乃是症结所在,清晰明了,然眼下朝臣们对症结都非常清楚,朕需要的是变法如何破之?”
“臣以为,科举纳才不宜过于庞大,减少科举中第人数,不再恩科官位,此事乃是第一步。朝廷制定各省各部各司之编制,按编定员,不在编制之中者没有官职,自然没有俸禄,此乃第二步。朝廷制定各部岗位之设置,按照竞争方式,能者上庸者下,此为第三步。”
李光的裁汰冗员之法与后世的定岗定编和竞争上岗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