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三件文宝

儒门为圣 半唱半和 1087 字 19天前

瞿士耕和张公望是熟识,按照大黎社会的习惯,可以算姜澈半个亲切的长辈,而且他又是首先提出了拓印的事情。

宋玉轮是西城的“宋青天”,在西城二十七坊的口碑人尽皆知,不贪财不求利,不曲意逢迎上司,刚正清廉,在西城通判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快十年,很受民众的爱戴。

他还曾经因为公正断案得罪了朝堂中势大的秦相一党,要不是他确实有治理能力,又没有什么把柄,估计可不仅是原地不动这么简单,早就被发配到了犄角旮旯,和穷山恶水为伴了。

谈起这位宋通判,姜澈也要给他竖起大拇指点个赞。

瞿士耕也认识西城这位“宋呆子”,很是欣赏他的品行,不会因为他跑出来和自己竞争就记恨他,九彩‘澄心文’,吸引力毋庸置疑。

瞿士耕转头看向宋玉轮,笑呵呵地说:“宋大人,你我二人不需要着急,此事最后的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沛然他如何选择。”

宋玉轮也是微笑道:“那是自然,姜公子不需要有顾虑,无论结果如何,这杆湖颖狼毫笔老夫愿意赠与你这样杰出的年轻人。”

瞿士耕跟着说道:“老夫那方红丝砚亦是如此。”

此刻球留在了姜澈的手里,就要看他怎么抛出去了。这两位都是姜澈敬重的长辈,不管让哪一位空手而回,都不是姜澈愿意看到的结果。

姜澈的思维又飞速转动了起来,综合考量如何做出合适的选择。

从客观情况上来看,瞿士耕是要利用《陋室铭》的拓本来寻找破境的关口,作用更大一些,所以让他去首先拓印,能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比之下,宋玉轮的需求则不是如此的迫切,姜澈可以从另外的方面迂回作出弥补。

如此安排,不失为两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