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能做到吗?不仅擅长写诗,对诗词理论也颇有研究。要知道,研究理论可比单纯写诗难度高得多,很多人写出过九彩诗,但是让他们讲作诗的道理,却蹦不出几个字来。
他当然不知道姜澈脑袋里的知识都是无数前辈心血、智慧的结晶。
更不用提在场其他人,他们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此刻尚且不能跟上二人的节奏,但是假以时日若能完全消化掉今天获取的这些知识,以后在诗词领域很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时的张公望和初遇姜澈的沈厚一样,都觉得愈发看不懂姜澈。
特别是张公望询问姜澈的家世,得知姜澈居然出身于朔州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上,而且从小到大也没有遇到什么名师教导,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几乎快要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惊讶,好在表情管控能力不错,没有露出目瞪口呆的样子。
平心而论,他在国子监待了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天才都见过,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平民精英,初见时都没有像如今的姜澈一样给他带来一股妖孽的感觉。
在河野镇的城中第一次见姜澈,只是觉得这个年轻人颇有几分机智,今天再回头看,是他看走眼了啊。
这是一块真正的璞玉啊,捡到宝了!而且姜澈两次遇见他,这证明什么?证明姜澈和他、他背后的国子监很有缘分啊。
姜澈不知道张公望的心路历程,瞧见他看向自己的眼神似乎变得有些不对劲。
嘶!什么情况!
张公望觉得姜澈这样的好苗子就得在国子监培养成才,决定拉他入学国子监。于是先试探着询问姜澈:“姜公子,不知你此行去神都有何打算呀?”
(姜澈写的这首诗借用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此外,诗的品级是我根据剧情需要,自己主观定下的,不能代表原作的文学水平,请大家理解,不用为此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