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71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476 字 14天前

戊三、因缘说周 分二:己一、正说因缘;己二、授下根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八面。我们看戊三的“因缘说周”。

这一大科是讲到“约迹门开权显实”,分成三大科,一个是法说,第二个是譬说,第三个是因缘说,所谓的三周说法。佛陀三周说法,主要的目的是说明我们怎么样去修学一佛乘。那么什么叫一佛乘呢?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来作解释,就是“会权入实”。

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会权入实。

我们大乘佛法的传承当中,修学佛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华严经》的法门,一个是《法华经》的法门,这两个法门。

《华严经》的修学叫做直趋佛道,就是你一个生死凡夫,你直接直奔佛道而去,中间没有任何的休息站。这对圣位菩萨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圣人内心有无漏的功德力。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我们有生死轮回的问题。圣人没有。所以,当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趋向佛道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三种障碍:一个是烦恼障。我们内心是有欲望、有烦恼的。烦恼跟菩提道是相违背的,贪瞋痴的烦恼一发作的时候,就伤害你的菩提道。第二个,业障。我们有生死罪业的逼迫。第三个,报障。我们不是每一生都得到人身,你要是变成一只狗,变成一只猫,你就不能行菩萨道。这个报障。

所以,我们凡夫在成佛的过程当中,那叫一个内忧外患,内有烦恼的干扰,外有业力跟果报的障碍。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上说,这种直趋佛道的法门有什么问题呢?佛陀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如果这个世间上的成佛之道只有《华严经》的法门,就是“若但赞佛乘”,只有直趋佛道的法门,那么对圣人来说,圣位的菩萨没什么问题。但是,凡夫的众生在轮回的痛苦逼迫之下,他是内忧外患。他虽然有这个发心,问题是成佛不能靠意气用事,你没有这个能力嘛!所以呢,后果是什么?“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你一开始可能发心很强,但是你生生世世走久了以后,你精疲力尽,最后不但佛道没有成功,还退失大乘信心,坠落三恶道当中。为什么?很简单,法不契机!你的能力太小,却背负太大的责任,超过你的负荷。

所以,直趋佛道,智者大师说,摄受大乘根熟菩萨,大乘善根特别强的。在他的心中对自己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这种人可以修《华严经》,他不把自身的安乐当一回事。这种人基本上少数,因为我们一般的善根都是混合型的。我们过去生有人天的善根,有二乘的善根,也有菩萨的善根,我们很难说是纯种的大乘善根。那我们怎么办呢?

佛陀开出了第二条路,就是《法华经》的一佛乘思想,叫做会权入实。《法华经》知道我们众生的轮回的问题,它说你不一定要马上修学真实的菩提道,佛陀施设一个权法,就是方便法门。方便法门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安稳。就是说,你想成佛,这个发心很好,但是实际操作上你要让自己先成就安稳。把自己脚跟站稳了,你才可以去度化众生。

那么,这个地方问题来了,什么叫做安稳?每一个人对安稳的定义不同。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为实施权。

有些人认为说,我得到人天的快乐我就安稳了。我生生世世,只要不堕恶道,做人或者生天,衣食无缺,身心健康安乐,我的生命就安稳了。可以!佛陀同意。所以佛陀开出了人天法门,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先让你安稳。你先不要说成佛,你起码不要堕恶道,这第一种安稳。

第二种安稳,这个人善根更强,他看的东西更深层。他说,这个人天的快乐是有问题的!因为二乘人修无常、无我,他从无常跟无我的智慧去观这个人天的快乐,那就是无常败坏。说是这个三界火宅,你虽然有很好的房子,但是一把火终究把你烧掉,“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这个世间快乐是不可靠的。二乘人很聪明,他知道说:我不希望被无常伤害,我必须放弃快乐!这是很高的智慧。就是说,你如果不喜欢痛苦,你最好是放弃快乐,因为这两个是不可切割的。所以二乘人认为说,追求快乐其实是暂时的安稳,那是一个假相。二乘人认为真正的安稳是追求寂静,而不是追求快乐。快乐本身就不是安稳,因为它背后有很大的忧患,无常败坏。所以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他用四谛十二因缘观进去以后,他认为寂静比快乐更好。佛陀也同意,开出四谛十二因缘。

那么菩萨就觉得说,我们不能够只是追求寂静,太消极了,我们得干一点实事。所以菩萨就开始,虽然不能马上成佛,但是生生世世怎么样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成就功德。我以功德为安稳,我只要能够今生比前生进步就好。生生地增上,点点滴滴地下功夫,这就是菩萨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这样讲的话,整个权法就开出了五乘的权法。有人以快乐为安稳,有人以寂静为安稳,有人以功德为安稳,那叫做各得其所。所以佛陀先怎么样?为实施权,让你先成就安稳再说。

那么这样好了,你成就安稳以后,我们现在怎么样跟无上菩提对接呢?安稳道跟菩提道这中间怎么对接的问题,是整个《法华经》最关键的思想。这个思想你没有弄通,那你就不是成佛了,你在成就果报。你在追求一种果报,追求一种快乐的果报,追求一种寂静的果报,追求一种功德的果报,你就谈不上无上菩提这件事了。

从安稳道到菩提道中间的对接,这个核心的方法,就是我们本经一再强调的观心法门。就是说,你该干嘛你还干嘛,念佛的你还是念佛,但是请你把佛号跟你的一念心性产生对接,透过观心,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谓即空,就是本自清净;即假,就是本自具足。

所以,当我们在追求快乐、追求寂静、追求功德的时候,你从一念心来看,这三个东西都是“唯心所现”。这四个字很重要,就是一切的快乐、一切的寂静、一切的功德,站在心性的角度来看它,它只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如幻的假相而已。你可以暂时受用,但是你不能执着,受而不住。就是借假修真,我把它当作一个过程,但是我不能完全地住进去。这样讲就变成一种双向的修学了——内观真如、外修三乘,或者说,净土宗叫“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就是,我们虽然是修学权法的方便,让自己暂时得到安稳,避免生死轮回的干扰,但是我们也同时开显自性的功德。

内观跟外修的因缘,佛陀讲一个譬喻,你会更容易了解,佛陀说“药草喻”。就是说,你看世间上有很多的草木,有大树,有小树;有大草,有小草。你一眼望去,从因缘的角度来看,草木各得生长。佛法的大雨普润大地的时候,草木各得生长:有些人因为学佛生天了,有些人学佛成就涅盘寂静,有些人因为学佛成就功德。这都没关系,各有各的安稳,没关系。但是你记住,所有的草木都要依大地而住。

所以,你看到一棵树的成长,其实它是双向的。从虚空的角度,它向上生长,得到它的相应的果实;但是从大地来看,它的根也向下扎根,使令它跟大地安住。所以,根部的成长某种程度帮助了它上面的枝叶花果,因为它根越大,它吸收的养分越大;而枝叶花果的成长也帮助了根部向下的延伸。

所以,你内观真如,某种程度你的安住力会帮助你的调伏跟引导力,而你的权法的调伏跟引导力也会帮助你的安住力。所以《法华经》很简单,你修什么法门,佛陀都尊重你过去的善根,但是请你跟真如对接,就是会权入实。

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你既可以得到权法的安稳,你也不离开无上菩提的道路。这样子的成佛之道,对我们凡夫来说相对合理,合乎我们的人性。所以说,《法华经》的成佛思想是比较人性化的。就是说,它会考虑你过去的根机——你应该是要先怎么样。有些人一定要先成就安乐,等他快乐厌恶了再发菩提心;有些人必须要经过寂静的休息……所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一种阶段性的成佛,就是你现阶段可以先成就安稳,最后再跟无上菩提对接。

为了讲这个会权入实的观念,佛陀讲了三周说法,三大段,法说、譬喻说、因缘说。我们现在在第三周,从因缘的角度,透过这个因缘的法门来说明会权入实的道理。

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三十二面,附表第十八。我们先解释它的标题。标题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一、解释品目

化者神也,以神力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息苦安身,名之为城。此喻二乘涅盘,能防见思烦恼,御分段生死,受用息苦安身之乐。若约教释,藏教于涅盘生安稳想,生灭度想。通教菩萨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其子故,从城入险,誓扶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菩萨,不了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过而不入,不道此为极也。圆教菩萨,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 化城喻品> 。

我们先解释这一品的标题。

什么叫化城呢?我们先看“化”这个字。“化者神也,以神力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化城,这个化是神通所变现的,以神通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它的存在叫做“无而忽有”。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法是透过因缘慢慢成长的,是一个因缘所生法,那么它的显现要有一个慢慢的过程。如果是神通,它就没有过程。本来没有,突然间一下子出现了,这个叫化。就是说,它的生起不是一种正常的因缘所生法,而是佛陀的神通力变现出来的,这叫化。

那么变化什么东西呢?变化的是“城”。“防非御敌,息苦安身,名之为城。”在广大的沙漠当中,佛陀为什么要把这个城堡给化现出来呢?他有两个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个,防非御敌。我们在整个生死轮回当中,那不是平静的生活,那叫内忧外患。防非,就是防止内心的过非。我们内心就是有贪瞋痴的烦恼,防止内心烦恼的活动。御敌,抵抗外在的生死业力。所以,这个城主要可以说是防止内心的烦恼,也抵抗外在的业力,这是第一个目的。

第二个,息苦安身。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城堡当中稍作休息,避免生死疲劳之苦,这叫城。

那么这个化城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二乘的空性涅盘。它对内防止见思烦恼的活动,对外抵抗分段生死的业力,使令我们在这个涅盘当中得到寂静安稳之乐。我们前面讲到三界火宅的譬喻,说整个三界都起火了。这个起火不是只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起火了,程度不同。那么起火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只有一道门可以出去。只有一个门,就是涅盘之门,就是你必须进入空性的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