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后面的结果,佛陀这个期待是成功了,果然把这些外道的诸子带回到阿罗汉,最后回小向大,最后给他授记了。所以佛陀的期待是成功了。
这个是说明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跟诸子相遇之前,他内心两种想法,既忧念又期待。
丑二、父子相见喻 分二:寅一、子见父;寅二、父见子
当众生跟佛陀因缘成熟的时候,他自然会相遇。我们前面说过,你会见到佛陀,只有一种情况,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你已经决定要了生死了。这是基本功,不一定说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果你对于生死还没有决定要了,那你跟佛陀还很遥远。就是说你不能列入佛陀的儿子,你只是一般的众生。所以,要成为三乘的诸子,才是佛陀的规划的范围。当然这个三乘的诸子也不是今生栽培的,是生生世世栽培,到现在因缘成熟了,终于要见面了。
寅一、子见父
这个地方是讲到儿子先见到父亲。在什么时候?华严时见到父亲。看经文。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这个地方儿子见到父亲,有三段:
第一个,“住立门侧”。“尔时,穷子佣赁展转。”这个诸子离家出走以后,当然就为衣食奔忙。什么叫做佣赁?就是到建筑工地打小工,贪一些微薄的工资,只能够省吃俭用,勉强衣食无忧。就是说,这个大乘的诸子大乘善根退转以后,流落生死,福德浅薄了。福德浅薄,但是他出世的善根没有退,所以遇到父舍,这个时候来到了华严会上,佛陀讲《华严经》。这个时候他怎么样呢?“住立门侧”,他不敢进去,他就在门的边边,“遥见其父”。为什么叫“住立门侧”呢?因为,你如果站在大门,叫做中道的实相。住立门侧就表示他这个时候只能够接受偏空的思想。要么偏空,要么着有,中间是中道。他就站在偏空的这个门侧,就躲在门侧,从远处看着父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看第二段。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这是儿子跟父亲的初次相见,在华严会上。华严会上当然佛陀现出的是一个功德庄严相。这个诸子因为福德浅薄,对自己没有自信,就不敢走大门,就在大门边边角的地方。干什么呢?“遥见其父”,在很遥远的地方,内心充满了怯弱,看到父亲是怎么回事?“踞师子床。”佛陀这是安住在中道的实相,这个“床”。“宝几承足”,有这个大乘的定慧来作为基础,以大乘的定慧生起中道的实相。
“诸婆罗门”,这个婆罗门是华严会上的等觉菩萨;“刹帝利”,刹帝利是古时候的王族,就是十地菩萨;“居士”就是三贤位的菩萨。“皆恭敬围绕”。这个是他的眷属,华严会上的眷属,都是大菩萨。
“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他的父亲有真珠璎珞,真珠璎珞是大乘的助道法门,就是禅定跟戒法,首楞严王三昧跟菩萨戒法。前面的这个师子床是中道实相,是正道法,正式的道法;这个地方是助道,以戒定做助道。
“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吏民僮仆就是他的眷属,白拂就是中道里面的空有二观的方便,用空观破我执,用假观破法执。站立左右两侧,就是方便波罗蜜。“覆以宝帐”,在这个房子的外面,覆以七宝的宝帐,而“垂诸华幡”,四边有华幡,这个华幡就是四摄法门。“香水洒地”,香水洒地就是用般若的香水来洒这个菩萨的心地,来洗除污垢,这个是般若的法水。“散众名华”,这是般若以外的大乘五度的庄严,地上除了般若法水,还有各式各样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度的各式各样的香华。“罗列宝物”,在仓库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宝物,就是六度的功德。
“出内取与”,这表示这个菩萨的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内取就是自受用,外与就是他受用。前面说过了,菩萨是要跟众生互动的,菩萨把东西拿进来是自受用,把东西交出去是他受用。
有如是等种种的功德庄严,“威德特尊”。这个地方是做总结。他的正报色身,在天台宗讲这个报身叫做“胜应身”。佛陀现出胜应身,千丈的卢舍那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这种胜应身。那么佛陀的应化身叫什么?叫做“劣应身”,比较差的应身。那么这个时候佛陀是“威德特尊”,叫做胜应身,就是报身。
这个在外面流浪的小孩子,看到他的父亲这么功德庄严,他采取什么行动呢?看下一段。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这个流浪的穷子看到他父亲有这么广大的威德力,现出报身佛,有各式各样的眷属、各式各样的功德庄严,他是怎么回事呢?心中怀有恐怖,而且后悔来到此地。
他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他私下是说,这个人要么是大国王,要么就是大国王的王族这些王爷们,实在不是我一个打工的流浪汉要靠劳力来得到工作的地方。那么我应该到哪里去呢?我应该到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去,那个地方才是我努力工作的地方,因为那样子我衣食容易得到。衣食容易得到,就是他容易得到偏空的涅盘。
那么他如果“长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小孩子他本身长期地流浪以后,大乘善根退转了,所以只有一种出离心。所以他看到《华严经》里面菩萨的功德,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他很害怕被人家强迫广修六度,要经过长劫的修苦。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就赶快逃离现场。
我们看到这一段,蕅益大师他分两块:第一个,儿子为什么见到父亲?一定有因缘,来自于厌苦欣乐。蕅益大师用四个字说,能见父亲者,厌苦欣乐也。小孩子一开始不会想厌苦欣乐,到处流浪,但慢慢长大以后,他开始知道要离苦得乐了。他本身出世的善根是在的,所以他知道离苦得乐。他只能怎么样?修外道法。修苦行,修外道,从这个地方来远离痛苦,追求安乐,从这个地方栽培出世的善根。我们知道出世的善根或者菩提心,都是招感跟佛陀相遇的因缘。所以他用离苦得乐的心情来修外道法,这第一个。
但是不幸的是,见到以后,他是心怀恐怖,疾走而去。内心恐怖,快速地离开,这是华严会上的情况。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蕅益大师说,因为这个时候的诸子叫做“小智德薄”(其实外道某种程度也是偏空)。他有这种偏空的思想,又没有广大地修福德,只是修禅定、修苦行,所以小智德薄。法大机小,不相应,就只好恐怖疾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段我们说明一下。
〈譬喻品〉,诸位还记得吗?〈譬喻品〉整个故事的起头是长者见火,是从火宅来带动整个故事的主轴。就是三界起火了,所以长者见火,然后赶快进来救儿子。蕅益大师说,〈譬喻品〉的思想在拔除痛苦,这整个施设教法是赶快把他带出三界,是拔苦。
我们看〈信解品〉的思想是什么?是从一个流浪的儿子开始说起,简单说是浪子回头。就是这个小孩子在外面流浪,离开了佛,离开了法,离开了僧,他怎么样被佛陀带回来,开始工作,培训,最后继承家业。所以我们看,〈譬喻品〉是从三界火宅带动“会权入实”,这个地方是指穷子逃逝来带动他的回家。
但是他第一次的回家,第一次见到佛陀是不相应的,刚开始见到是不相应,因为落差太大。一个修学外道的、修苦行的人,看到佛陀为法身菩萨说法(当然刚开始这一出教法也不是为声闻人设计的),佛陀是先把这些法身菩萨度化了,下一出阿含时,才是佛陀要正式地面对这些流浪的诸子。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法大机小,所以这个流浪的诸子是心怀恐怖,是疾走而去。当然佛陀不会放过这个小孩子的,一定有方法把他们带回来。
所以说,〈譬喻品〉核心思想在拔苦,这个地方核心思想在与乐,就是怎么样帮助这个流浪的儿子,慢慢地给他衣服,给他工作,最后让他继承家业,偏重在给他功德庄严、快乐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