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第5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300 字 14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一十二面,我们看癸二的“喻中广明”。

〈信解品〉主要是讲到四大弟子在接受佛陀教化以后的心路历程。基本上,对我们生死凡夫来说,我们对有相的东西是特别的喜欢,不管是财富的相状,不管是感情的相状,不管是美好的名声的相状,因为这种相状会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感受。所以,对我们来说中道很难,我们要么一昧地投入,要么就完全拒绝。我们很难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佛陀说,那你宁可偏空,稍微偏空一点。所以佛陀用空性的涅盘先把我们从生死轮回里面带出来,然后再从涅盘里面回光返照,再把空性带回真如,再从真如里面重新面对因缘。那就是真的中道了,那叫从空出假,那是真正的中道。

但问题是,从空性要把他带出来也不容易。其实,我们从有相的轮回回到空性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要从空性又回到中道的真如,也不容易,那必须要佛陀亲自带。因为一个人进入空性以后,那叫一个涅盘寂静乐。诸位!你要把一个人从生死痛苦带出来,可能还简单一点,因为他知道痛苦。你要从涅盘那么快乐的境界把他带出来,那你要有更好的东西。佛陀就是,我亲自为你授记,我把你过去、未来的成佛之道的因缘事先告诉你。

阿罗汉有一个特点,对佛陀是一心归命,佛陀讲的话他全部相信。诸位,舍利弗在听《法华经》之前,在听〈方便品〉之前跟〈方便品〉之后他做什么事没有?他什么事都没有做,他只是信解而已,佛陀马上跟他授记。诸位!佛陀的说话叫现量境,他不做比量。佛陀不做任何的猜测。记住!他不猜测。就是你的内心变化了,你的功德庄严出现了,佛陀才会给你授记的。所以,授记跟讲理论不一样,那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实际东西出现了。所以说,这件事情对阿罗汉有很大的鼓舞。

癸二、喻中广明 分二:子一、喻说;子二、合法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佛陀“喻中广明”。前面是用法说,略说,这个地方“喻中广明”有两段。

子一、喻说 分四:丑一、父子相失喻;丑二、父子相见喻;丑三、遣使追诱喻;丑四、领付家业喻

丑一、父子相失喻 分四:寅一、子背父而逃;寅二、父求子中止;寅三、子遂到父城;寅四、其父心忧念

寅一、子背父而逃

看经文。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这个地方先讲儿子的情况,因为整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儿子。讲这个儿子有两段,第一个先说他“舍父逃逝”,然后再说“遇向本国”。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我把我自己的学习过程用譬喻的方式来做一个说明。譬如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小孩子,“年既幼稚”,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在法上比喻什么呢?表示这些声闻弟子们。声闻弟子们今生会跟释迦牟尼佛同样生长在一个时代,受佛的教化,跟佛出家。前面说过,这些声闻弟子在过去两万亿佛所曾经受佛陀的教化,学过《法华经》,学过大乘佛法,也发了菩提心。但佛陀灭度以后,这些声闻弟子们就因为没有进入内凡,只是外凡的资粮位,所以慢慢地在生死轮回打转,就退失了大乘善根。所以叫年幼无知,就是整个大乘善根已经退转了。

我们知道,一个人做错事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善根退转。因为这种自我觉照的功力退转以后,后果就是“舍父逃逝,久住他国”。退转以后,第一个,舍离了佛陀(这个父亲就是佛陀),就跟佛的因缘慢慢淡薄了;第二个是“久住他国”,就舍离了佛法。佛法是他的国度,佛陀是他的父亲。从大乘善根来说,这是整个一大家族,你不但舍离了父亲,也舍离了整个家族。所以,舍离了佛陀、舍离了佛法以后,经过了六道轮回,十、二十、五十就是经历了六道轮回。这个是说明,他小时候因为善根退转了,所以舍弃了三宝,流转生死。

第二段,看看他长大以后怎么回事。

“年既长大。”我们知道,出世的善根有两种:一种是信心,一个是智慧。智慧是很容易退失的。他大乘的智慧退失了,大乘的觉照功力退失了,但是他那种善根的信心还在。这个长大是说,他的出世善根,那种出离的善根会慢慢地内熏而增长。所以他这个善根,那种来自于信仰的出世善根慢慢地内熏增长。

“加复穷困。”一方面善根的内熏增长,一方面受到生死轮回痛苦的折磨,受到老病死的折磨,就开始产生变化了,就开始“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这个四方指的我们身心世界的身、受、心、法,在四个地方追求衣食。这个追求衣食怎么说呢?就是求外道法。因为善根退转了,佛陀那个时候还没出世,所以他只能够跟当时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来修学。主要是修两种:一个是苦行,苦行外道;一个是冥想外道。等于是修禅定跟苦行,用禅定跟苦行当作止痛药,暂时地解决身心世界的痛苦。因为佛法还没有出世,所以只好以这个来追求衣食,先追求衣食的温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用这种苦行外道,加上自己的一种出世的善根,慢慢地游行,“遇向本国”,就是慢慢地向佛陀、向佛法靠近。

我们做一个说明。这段经文是先把这个儿子的情况,这个小孩子是怎么回事,做一个说明。我们来看他小时候跟长大的情况。

他小的时候那叫一个“舍父逃逝”。就是,这个人本来是跟佛陀学佛法。我们学佛法应该是要一鼓作气,说实在,就是打铁趁热。就是说,你现在要修净土法门,你最好这辈子就往生,最好!因为业力是不可掌控的。那如果你今生没有把握,没有一鼓作气,你爬山没有一次爬到顶,那你可能从中间就摔下来,就归零了。也没有完全归零,你有些善根会退,有些善根不会退。

就是说,这些声闻弟子跟佛陀学了两万亿佛的大乘佛法,当时在大乘佛法里面只到了外凡位,是很容易退转。外凡资粮位,就是他当时登山的时候没有一次攻到顶,没有一鼓作气,就修到一半,快要成功的时候佛陀灭度了。佛陀灭度以后,就善根退转了。因为你出生的时候生长在非洲,生长在美国、欧洲,没有佛法的地方,那只好怎么样?“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就是离开了佛陀,离开了佛法。这个善根没有相续的造作,那当然就流转生死了。这第一个,他小时候。

长大以后,他慢慢怎么样?“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我们知道,善根,有些智慧的善根是会退转,但是他这种信心的善根不退转。所以,他那种出离心是在的,他那种对生死的厌恶的心是在的。那么在的时候他怎么办呢?修外道法。

修外道法为什么能够遇向本国,能够向于佛道呢?蕅益大师说,外道法虽复不当,就是方法不正当,但是“亦得为可化之缘”。就是说,外道法为什么是可度化因缘呢?因为他还有出离心。外道的可爱之处就是他起码知道痛苦,他起码知道三界的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这种财色名食睡虽然表面甜美,但是你吃它的时候是要付出轮回代价的。那是刀上的蜂蜜,每一个蜂蜜后面是一把刀。外道起码知道痛苦。所以蕅益大师说,你看佛出道的时候,诸外道等都是先得度化,即此意也。就是外道不管怎么说,他还有出离心。

所以就是,这个小孩子大乘的慧根虽然退转了,但他的信根还在,所以靠着外道的苦行跟禅定,慢慢地积累一种出世的善根;因为这种善根,又慢慢地向佛陀重新一次地靠近。就是,他从佛法的山里面掉下来,但是他透过少微外道的这种资粮力,慢慢又开始趋向佛法。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是解释这个穷子。

寅二、父求子中止

这以下解释他的父亲。寅二,父求子中止。

那么儿子是这样的情况,那父亲是做什么事呢?我们来看看经文。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我们知道这个小孩子是离家出走了,但是我们必须说说他的家庭背景。这个小孩子的父亲有两种身分:第一个身分叫做应化身,另外一个身分叫做法报二身。先看看应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