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40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394 字 14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四面,我们看子二的“别喻”。

前面是总喻,是一个简略的说明。总喻,从法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以清净庄严的法报二身,变现一个应化身,来到娑婆世界。佛陀当然先用智慧眼观察了一下,哪些人过去生有善根。后来他发觉,有三十个人跟他过去生有法缘,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当面教化过;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往生以后,在佛陀的像法、末法的时候蒙受释迦牟尼佛教化而受益的。当时释迦牟尼佛本来的想法是,想要用大乘的功德,让这些人一次到位,把他们都度化成佛,因为佛陀没有悭贪。这些人其实都曾经修过大乘的善根,都跟释迦牟尼佛过去做十六王子的时候学过《法华经》,所以佛陀本来是直接把他们大乘善根启发起来,让他们快速成佛。但是这当中发生了变数。后来佛陀发现,他们虽然有善根,但是起火燃烧了。就是,在凡夫的身、受、心、法都有清净的珍宝的善根,但是也充满了大火。这使令佛陀度化众生的策略产生了改变。这个地方是前面的说明。

子二、别喻分四:丑一、长者见火喻;丑二、舍几用车喻;丑三、等赐大车喻

我们看“别喻”,别喻里面有四段。

丑一、长者见火喻

看丑一的“长者见火喻”。看经文。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个长者本来要对这个三乘的有善根的人采取行动了,但是正当他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后来“长者见是大火”。这个见不是用眼睛,佛陀用的中道的智慧眼,照见凡夫在五蕴身心当中累积了太多的烦恼罪业。这个遮障太重了,就是这个火已经从身、受、心、法四面而忽然生起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长者生起广大的惊怖。这个惊怖不是长者内心的害怕,而是大悲心。他是这样想:作为一个佛陀,我的应化身的本质安住在清净法身,所以对我来说,烦恼不能障碍我,业力也不能障碍我。佛陀有四无所畏,佛陀不畏惧任何的烦恼、业力。所以,我的清净法身的功德力,可以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的门安稳地出入。但是,这三乘的诸子都是凡夫位,过去生虽然栽培善根,但是都没有入见道位,所以都是在资粮位这个地方进进退退。

那么这些资粮位的三乘的善根人,“于火宅中”,有两件事很严重:第一个,“乐着嬉戏”;第二个,“不觉不知”。就是说,本来起火了就应该感到害怕,但是为什么他不感到害怕呢?因为火中有快乐。这些人为了贪求快乐,乐着嬉戏(这个嬉戏就是贪着五欲的快乐),所以对于火这件事情,就“不觉不知,不惊不怖”。

其实觉跟知都是一种智慧,它的本质是一样,只是粗细不同:觉比较粗,知比较细。“不觉”就是没有闻思的智慧。闻思就是一种观照力、调伏力。“不知”就是没有修慧。当然,没有闻思就没有修慧,没有断惑证真的力量。因为不觉不知,所以对于这个火对我们产生的结果就不惊不怖。

火对我们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个,破坏我们今生的快乐。无常大火一烧,你所有的快乐终归于空。所以这三种儿子“不惊”,就是对于火对我们今生快乐的破坏性他没有觉知。

第二个,火不但是烧掉你今生的快乐,更重要是烧掉你的善根,特别是大乘的善根,让你退转。但这三乘的诸子对于来生的伤害、退转,他也不觉不知。所以,当他追求快乐、跟火接触的时候,受到火的逼迫而感受到一时的痛苦,他也没所谓,“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讲到,这个长者本来是要用圆满的功德把这三个儿子带走,但是他发现这诸子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这个三界里面全面起火了。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更严重的是第二个,“乐着嬉戏,不觉不知”。诸位!你把打火机拿给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子,大人拿打火机相对安全,因为他知道火的可怕;你拿给小孩子,他拿去沙发里面一玩,就把整个房子给烧了。所以火的本质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可怕。这个“不觉不知”是最可怕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觉不知呢?因为他“乐着嬉戏”,关键在这。这个乐着嬉戏是整个核心思想。乐着嬉戏,蕅益大师解释,就是我见的颠倒。就是这个人他想要去追求一种快乐,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快乐以后,他要主导这个快乐、掌控这个快乐。这种情况,在唯识学叫做取相惑,他心中有一个相状。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取相惑。过去在唐朝有一个故事叫做黄粱梦。说有一个穷苦潦倒的读书人,叫卢生,他家里很贫穷。他觉得唯一能够脱贫的方式就是博取功名,所以他努力地读书。考试的时间到了,他就上京去赶考。路途中,他住进了乡村的一个小酒店。黄昏的时候,还没有开晚饭之前,他就到酒店外面的花园中散步。散步的时候遇到了吕洞宾。吕洞宾是八仙过海中的一个仙人。吕洞宾跟这个卢生就说:“你来干什么呢?”他说:“我来考试。”两个就相谈甚欢。吕洞宾一看这个人有修道的善根,就说:“你别考功名了,你来跟我修仙道吧。”卢生说:“不行,我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我怎么能够放弃呢?”吕洞宾看他心力很坚定,说:“这样子好了,我不强求你了。现在离吃饭时间还早,要不你到我的房间,我给你看一个宝贵的东西。”

小主,

吕洞宾就把卢生带到他的房间,拿出一个枕头。他说:“你先在这个枕头上睡下,休息一下。”这个卢生往枕头上一躺,就开始发现了一些事情。他发现他这次考试果然考上了进士。考上进士以后,皇帝就赐给他一个官位,做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这一类。因为他领军有方,平定了当时很多的祸乱,所以皇帝就给他升官,一直升,升到宰相(你要不是皇上的儿子,做到最高大概就是宰相了,作为一个臣子最高就宰相)。他不但做宰相,官位顺利,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帮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有战功,每一个都做朝廷的大官。

他活到八十二岁。正当他荣华富贵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间生了重病,躺在了病床上。他临死之前生起一念的惊怖,说我不愿意死,我不愿失去我的荣华富贵,这是我今生努力所得!他那一念的惊怖心就让他醒过来了。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这个时候酒店的主人煮那个黄粱,就是小米,小米饭都还没有煮熟,他就把今生的经历看过一遍。后来他就跟吕洞宾学修道了,因为他看清人生,他觉知了。

生命的可怕,不是生命本质,而是你不知道它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真相呢?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你看有些人,他的取相是财富。因为他过去生可能深受贫穷之苦,所以他把这个财富就想得特别的重要。我前生为什么很多理想抱负不能实践?就是没有钱。所以他的取相在金钱。有些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博取好的名声;有些人把感情这个相状放在心中……

总之,身为一个凡夫,我们一生经历了很多老病死的折磨,但是我们一点都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相状在引导我们。这个相状可能是财富,可能是感情,可能是名声,各有各的相状。这个相状如果不拿掉,不要说成佛了,可能把过去的善根都破坏了。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重性不是三界起火,而是不觉不知。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点,自己的攀缘的追求点;然后,为了追求这个东西他什么都不怕,你让他生生世世轮回他都不怕。这个就是人生的盲点。

所以佛陀等于看到了两件事:第一个,佛陀看到了三界起火了;第二个,他也看到了这些小儿子们为了追求快乐而不觉不知,对火是一点都不害怕。这些儿子不害怕,佛陀开始害怕,“起大惊怖”。所以,四圣谛第一件事情,“知苦”!它先训练你,你要看到三界的痛苦。你为什么要离开三界?这个出离心的生起就是知苦。而这些人不知苦!

丑二、舍几用车喻分二:寅一、舍几喻;寅二、用车喻

当然,这样子看到了火、看到了众生不觉不知,对佛陀整个教化众生的布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看下一段,丑二的“舍几用车喻”。这个几就是房子里面比较珍贵的家具,就是茶几,这个就是比喻大乘的法门。“舍几用车”就是舍弃大乘法门而用三乘的方便。

寅一、舍几喻分二:卯一、劝门拟宜不得;卯二、诫门拟宜不得

卯一、劝门拟宜不得

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陿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作为一个佛陀,他有无量的功德,他当然希望把所有的功德都给儿子,作为父亲不可能把珍宝藏着不给儿子的。所以,他本来是希望能够透过华严的教法,让诸子们直接承受大乘的功德。他是有这样的一个拟宜,就是他有这样的构想,后来却发觉行不通。我们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

舍利弗!这个长者他看到了前面两件事:第一个,三界起火了;第二个,这些儿子不觉不知而乐着嬉戏。他说,我可不是一般人,“我身手有力”!这个“身”指的佛陀的三昧神通力。佛陀断德圆满,佛陀的身体是断德,他有神通力。这个“手”,双手是佛陀的智慧力,是指佛陀的智德。佛陀度化众生,要么用神通,要么用说法,这两种情况。这两种对佛陀来说都是非常有力量的,都是佛陀的专长。

那么,我应该用神通力跟三昧力,或者以衣裓(衣裓就是古代印度盛花的器具,就像是一个布),用这个布把三个儿子给抱出去。或者用茶几,用几案。这个几就是小桌子,有四只脚的叫做几。这个比喻佛陀的四无所畏。佛陀入了甚深法性三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火就变成不是火。就是佛陀用茶几,把小孩子放在茶几上,把他带出去。或者是案,案就是大桌子,它不是四个脚,它有很多脚,就是佛陀的十力。用四无所畏跟十力的功德力,把小孩子放在这个几或者案上,把他带出去。

后来他又想想,这件事行不通。为什么呢?这个火宅就一个小门,这个门很小,就是这个真理那么的微妙难知。这个我空的真理这么微妙难知,而这个小孩子心态不改变,又贪恋五欲的快乐,心中有一个执着的影像。这个影像不拿掉,你把他放在衣裓包起来、放在茶几上带走,他的心里面跟这个法不相应,他“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就是,我可以用一个布把他包住,用茶几把他带出去,但他对我的布、对我的茶几没有信心,心中想的是他的世间的快乐的影像,这么一弄,可能在过程当中就堕落,为火所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在法上的譬喻是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佛陀,他本来是要把最圆满的大乘的功德,就是《华严经》的功德,十地的功德,直接传授给这些儿子,但是无奈法大机小。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举出一个〈方便品〉的颂,他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可以不讲三乘的方便,直接讲《华严经》的一佛乘功德,但是“众生没在苦”,众生心中有火,他烦恼跟罪业太深了。这是第一个,他的遮障太重。第二个,“破法不信故”,他的大乘善根薄弱。

诸位!我们后面会说到,五浊障大不障小,这个后面下一堂课会说。就是说,五浊的火对小乘的善根而言,他不怕,因为小乘强调出离。其实净土宗也不怕五浊恶世,越是五浊恶世修净土的人越多,因为它是出离。五浊恶世障碍的是菩萨道。因为在五浊恶世的时候人人自危,人会变得比较自私,所以五浊恶世第一个伤害的是大乘的善根,就是菩提心发不起来。因为你的灾难也很多,我的灾难也很多,我自顾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