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443 字 14小时前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尔时”,就是佛陀的这个付嘱流通讲完以后,释迦牟尼佛为了使令这些十方来的分身诸佛能够各还本土,就说了,“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希望从十方来云集的分身诸佛各回安身佛法的处所,多宝佛塔就重新关闭如故,但是尚留法会之中。

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这有两层意思。因为十方分身诸佛他们来的目的,为了开塔而来。开塔完毕以后,当然您老人家来的目的结束了,所以就各随所安。这十方分身佛是为了开塔。多宝佛他不是,他不完全是为了开塔,他是为了证法、听法而来。现在迹本二门的正说结束圆满了,所以它这个门就可以关起来。但是尚留法会当中,为了嘉勉后面的诸位法身菩萨受命流通《法华》,他给他们后面的法身菩萨作一个勉励,作一个证明。后面还有作用,所以多宝佛宝塔关起来,但是没有离开。是这么一个情况。

丁二、时众欢喜

我们看丁二的“时众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者,及多宝佛,并上行等无边阿僧只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说是语时,来自十方的无量分身诸佛,目前安坐在宝树下的师子座上者,这些十方分身诸佛,以及多宝佛,还有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上行菩萨等,包括本土的四众弟子,舍利弗等这些四众弟子,还有法华会上的一切的诸天、人道、阿修罗的八部鬼神,“闻佛所说”,听到佛陀所说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以后,“皆大欢喜”。

小主,

这个“皆大欢喜”,蕅益大师说有两层意思:从诸佛的角度来说,诸佛化他事毕。佛陀一期的教化,《法华经》的圆满功德结束了。教化结束了,所以佛陀感到欢喜。从菩萨的角度,自行得法。从自修的角度,菩萨得到了一心三观的传承。所以两个都欢喜。但这个地方并没有作礼而去,所以后面还有下文,还有诸大菩萨的各种的现身说法。

所以这个<嘱累品>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佛陀殷重地付嘱。佛陀殷重付嘱,主要是要法身菩萨在他的面前亲自发愿。因为这个弘扬《法华经》不简单,只能以愿导行,希望他能够在佛前发愿,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这是第一个,佛陀要法身菩萨在他的面前亲自发愿。

第二个,就是劝诫随宜。虽然我们发愿要广度众生,但是你要守住怎么样?弘经三轨——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就是忍辱、慈悲、善巧。尤其是坐法空座,就是你不要执着一定要把一佛乘的法门强迫推销给别人。那你这样子,你执着一佛乘的法,那也是执着。

诸位我们看,我们受菩萨戒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你的发愿跟你的实践情形是不一样。你看你受菩萨戒的时候,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发的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你发的这个愿,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做得到,就是佛陀。所以,发愿叫做圆满。

但是,你实际落实,你看蕅益大师的菩萨戒你就知道,他落实,生死凡夫当然先重视断恶。佛陀说你这个三聚净戒,断恶要从严,但是修善跟度众生从宽,尤其是度众生是最宽的。你觉得你跟他没有缘,你可以默然离开的。你跟他讲一次、两次、三次,他不听,你完全可以默然离开的。

所以,发愿叫做理想化,因为你的种子,第一个种子要圆满。你第一个种子就不圆满——你说,欸,我只能够断某些的恶,善法呢,我只能修某些的善。诸位!发愿不是依照实际情况发愿的,你受菩萨戒你就要突破的。你今天发的愿是你做得到的,那你发这个愿干嘛?你是要发那些你做不到的,你才有办法自求突破。所以发愿叫做圆满,修行叫做务实。

本经也是这样,佛陀要你在面前发愿:我要让一切众生普得闻知。但实际上呢?实际上要善巧方便。他要不能够接受,你就把安乐道、解脱道告诉他就好了。是这么一个情况。整个<嘱累品>就是,第一个因地发心,第二个善巧方便,来作一个总结。

乙二、约化他劝流通 分四:丙一、勖弘法之师;丙二、勖受法弟子;丙三、明咒护;丙四、明人护

我们看下一品。这一品就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我们看三百二十七面。前面一科叫做“付嘱流通”,这一科叫做“约化他劝流通”,总共有五品。

为什么叫约化他劝流通呢?就是以下佛陀列举了诸位法身菩萨,他们依止了悲、智、行、愿四大功德,来种种地教化众生,以此菩萨教化众生,来勉励我们好好地跟他们学习。他们在化他当中是怎么化他的,我们要跟他们学习他的精神。“约化他劝流通”总共有五品,从<药王菩萨本事品>一直到<妙庄严王本事品>,有五品。

丙一、勖弘法之师 分四:丁一、宿王请问;丁二、如来垂答;丁三、闻法利益;丁四、多宝称赞

我们先看第一品,丙一的“勖弘法之师”。这个勖就是勉励。这一段就是勉励未来世中弘经的法师应当向药王菩萨学习。他有什么特点呢?轻生重法。他的一个轻生重法,“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学他这种精神。

我们看附表。附表四十九,<药王菩萨本事品>。我们也是分成两段。先看第一段,“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大佛顶经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尝娑婆世界所有药味,承事如来,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品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重法,命殒道存;又则举昔显今,故名< < 本事品> > 。

我们解释一下。先看药王菩萨他名称的由来。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药王、药上是两个兄弟,他们同时出家修行,一个叫药王,一个叫药上。在过去有一个居士叫做星光居士,这个星光居士是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他后来跟一位尊者,叫做日藏菩萨,他是一个菩萨比丘。那跟这个菩萨学什么呢?学中道的智慧。中道智慧就是《法华经》的智慧,就是从诸法因缘生提升到诸法无生,从无生当中而万法唯是一心,即空即假即中。那么他听到中道智慧以后,就是起欢喜心了,发了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就用雪山上面这种最珍贵最美好的药来供养大众僧。而且重要的是他发愿:愿我未来,我不但能够治众生的身,我还要能够治众生的心,治众生的身心两病。这个时候“举世欢喜,号曰药王”。

小主,

所以,一个人的名称,菩萨的名称,就跟他的因地发愿是有关系的。他发愿用药物来供养大众僧,所以他就得到这个药王的名称。这是名称由来。

第二个,我们看他的开悟过程。

“《大佛顶经》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药王过去他就是生生世世做医生的。那做医生怎么办呢?“口尝娑婆世界所有药味。”因为每一个药的味道就产生它不同的治疗的效果。后来“承事如来”,如来就开导他。佛陀度化众生是最善巧的,就你今天做一个医生的,你就就路还家,你这个因缘所生法对味道特别敏感,那好了,就“分别味因”。

反正法身,就像《楞严经》说的,法法消归心性,每一个法门都可以回归心性。因为你当初就是一念心性,然后向外流转。虽然每一个人流转也不太一样,有些人一念妄动是从色法流转,他对色法特别执着;有些人从感受流转。没关系。那么回家也是一样,你过去跟什么熟悉,那你也可以从色受想行识五蕴回家。

你生生世世跟味道的缘,跟这个舌根接触味道这个地方缘结得特别深,那就不用改变了,就就路还家了,就是“分别味因”。你不要去注意它的味道,要知道这个味道的起因。你尝到苦味的时候,你要问你自己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味道怎么有苦因呢?这个味道为什么是苦的?你尝起来为什么是苦的?

你说,它本来就是苦。它本来就是苦,你不去尝它,你也感觉不出苦的味道出来。所以,哦,原来是唯心所现。就是,这个味道是你心中本具的,你本来就具足酸、甜、苦、辣的滋味,假借这个东西,这个黄连的因缘去刺激你,所以你的心中就现出苦味出来。就是“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所以叫做如梦如幻。所以,你透过味道,反闻闻自性,回归到你的真如本性,从味道而回光返照开悟。这个时候,如来印证我兄弟药王、药上两个菩萨,得到这个名称,就是从开悟得名。

前面是发愿得名,这是真正开悟了。

这一品就是讲到药王菩萨过去的一段因地的修学。他当时是作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因为他身相特别庄严。他生生世世替人家看病,所以得的果报特别庄严,也特别健康。

他得到这个健康庄严的身体,他怎么做呢?他总共做了两件事:他第一生,把他的色身烧掉了,“顿舍一身”。烧掉以后他就死亡了,死亡以后他成就了三昧力。他第二生果报的时候,他又把他的双臂给烧掉,他为了供佛。

他第一生顿舍一身,第二生复烧双臂。那么这个到底是要说什么呢?讲到菩萨的精神——“轻生重法,命殒道存”。就是说,色身是轻的,因为它是暂时的,而道法是重的。就是我宁可舍掉短暂的色身,也要追求永恒的道法。这个道法就是法身。

“又则举昔显今,故名本事品。”为什么叫本事品呢?因为他把他过去的一段事迹讲出来,跟他今生的因缘对照,叫做本事品。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这种苦行所表现的精神,就是“轻生重法,命殒道存”,学这种精神。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