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知道,奴婢是懒性子,难免有些心力交瘁。”
“哈哈哈哈,黄俊啊,若是别人说自己是懒性子,朕也就相信了。
但你,朕不信。
听说你在内书堂读书识字时,
每日挑灯夜读,还要练武,每日睡不过两个时辰,
比那进京赶考的举人还要用功啊。”
“陛下折煞奴婢了,我等怎可与举人相提并论。”
光汉皇帝对他的回答极其满意,心情大好,不过他随即便郑重了起来:
“明年二月就要进行春闱了,想必已经有不少学子提前进京了吧?”
“陛下英明,不少家贫的学子已然出发,
而家中富裕一些的则早早来到京城,提前熟悉京城氛围环境。”
皇帝点了点头,似是想到了什么,沉声说道:
“嗯...那矾楼如今还关着吧,要早些开肆,让各地的学子也看看这京城风华。”
“回禀陛下,如今此案已经了结,矾楼想必不日便可重新开肆,只是....”
黄俊脸上露出了一些犹豫,欲言又止。
“有话就说。”皇帝已经拿起了一本奏折,想要展开今日的工作。
“陛下,奴婢有一事不解,兵部的事情就这么算了吗?如今...在奴婢看来是大好机会。”
他说的是王岩弹劾王党一众官员的事,
在他看来可以趁机发难,拿下一些兵部的官员。
皇帝叹了口气,将手中奏折放下。
“万事万物在于平衡,司徒行贯已经倒下了,到此为止吧。”
具体的原因皇帝并没有明说,但黄俊心里也有了几分猜测。
无他,大局为重。
如今王党在朝堂颇为势大,这是好处,也是坏处。
坏处是朝堂政事需要围绕王党展开,
若是王党不配合政令,政令可能出不了京城。
但相反的,另一方面王党能压制一些心怀不轨的他党,
不至于让朝廷陷入党争内耗的风波之中。
两其相害取其轻,两其相利取其重的道理他是知道的。
但他也只能心里猜测。
皇帝在翻开一篇奏折后,面露沉思问道:“左都御史的人选你觉得谁合适?”
黄俊一时有些语塞,他是太监,不方便干预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