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新的可能

李善长抬起头,看了胡惟庸一眼,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开口问道:“对于此事御史台那边是什么反应?百官又是什么反应?”

“御史台那边已经有御史在写进谏奏折了。”胡惟庸如实道。

“哦?”李善长放下手中的笔,嘴角扬起了笑容。“刘中丞都没有管一管?”

“御史们全都反对让杨宪领兵,认为他一介文官,且没有任何带兵经验,实在不是此次北伐的将军人选。百官也是如此,其中一些大臣,更是言辞激烈,认为陛下如果坚持用一个书生带兵,那么北伐必败。”胡惟庸想了一会儿,开口道。“刘中丞那边倒是没有任何动静,想来是为了避嫌吧,一边是他的下属,一边是他的高徒。”

“那你说说陛下为什么坚持要这么做?冒然启用一个文官领兵,以陛下的雄才伟略,不可能猜不到群臣的反应才是。”李善长开口笑道。

“因为进献制作精盐之法,以及创造扬州大丰收、亩产1500斤稻米的奇迹,陛下对杨宪青睐有加。陛下或许是想要给他积累一点军功,到时候好方便封其为侯?”胡惟庸有些不确定道。

在他看来,此次北伐有徐达在,杨宪更像是去镀金的。

此时满朝文武中,有不少人抱着和胡惟庸相似的想法。

这些日子,反对他带兵的奏折,犹如雪花一般,飞到了乾清宫朱元璋的桌案之上。

勋贵们的想法是,老子当年陪着皇上出生入死,打下这个天下,这才有了爵位。

这小子凭什么享受和他们一样的待遇。

他们不服气。

御史文官们的想法同样很简单,对君王做错的事情发起进谏,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而要是进谏完了,君王不听,那一切就都是君王自己的责任了。到时候北伐失利,他们非但无过,而且还能搏得一个诤臣的名号。

对于胡惟庸的回答,李善长笑而不语。

在他看来,满朝文武之中,能够看出朱元璋这么做真正目的的人不会超过一掌之数。

不过胡惟庸的讲法也不能算错,在李善长看来朱元璋确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因此这步棋走得实在是妙,一石多鸟。

有这样英名神武的君上在,身处相位的李善长不可能好过。

..................

漠北草原,土喇河。

原扩廓王帐,如今蓝玉、耿炳文的帅帐。

蓝玉仍然处于昏迷状态,经过北元骑兵多日围堵,大军迟迟不能突围,他们之前本就是急行军,深入敌人腹地,本就没带多少粮食。

如今已然见底,这两日甚至已经出现抢粮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