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些,不仅花时间,还费力!
所以这创新性的判断还是让SCI杂志分区的等级来完成吧,一个博士,硕士,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成果是好是坏,就看他能发表几区的SCI杂志吧。
韩羿还说,他在德国这边的实验室开组会讨论整个课题组学生近期研究进展的时候,实验室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压根就不会提你这个成果能发几区SCI杂志,他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只关注学生本生所作课题的合理性,就知识点进行指导。
而在国内,你几乎可以从任何教授口中听到什么你这个结果做出来肯定能发一区SCI杂志,你这个烂结果,怕是四区SCI都发不了,我看你肯定是别想毕业,要被延期的!
国内搞基础学科研究的教授们根本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课题组学生做出结果的好坏,他们的大脑里已经印上了一张SCI分区表格。
他们已经把这些分区登记研究的特别透彻,每每指导学生的时候,开嘴闭嘴都是几区几区的SCI文章。
沈默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些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现在觉得有些很奇怪,让人不适应的行为,其实也不奇怪!
理由无他,因为SCI文章与各种利益绑定太密切!
教授们唯有发了SCI文章,最好是高水平的SCI文章,来年继续向基金委申请项目基金的时候,才更具有竞争力,才有学术基础。
教授们这种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都懒得去思考什么是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研究的意义,这些评审基金本子的评审人也同样懒惰。
而且这些基金评审人中,其实大多数都是高校老师抽调过去的,他们自然也懒。
一个申请的本子中部中标,其简历中SCI文章发表的数量和级别却是占了大头!
所以呀,教授们在实验室课题组开组会时候,张口闭口都是SCI是有原因的。
不仅是研究生的申请学位,大学们要求发几区几区的SCI文章!
教授们申请基金项目以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也是要SCI文章。
拼杀的就是看你手里已经发了什么级别的SCI文章,发了多少数量的SCI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