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批:刚愎自用的崇祯

自明朝万历皇帝起,整个国家便如同被卷入一场无尽的旋涡之中,深陷于无休止的党争泥沼,难以自拔。这种状况犹如顽疾一般,日积月累,愈发严重。到了崇祯年间,情况依旧没有丝毫改善,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朝堂之上,各派势力各自为政,坚持己见,相互指责对方的是非对错。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又如冰火两重天,彼此对立,势不两立。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崇祯皇帝束手无策。他既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平息这场激烈的党争,又无法巧妙地利用党争为自己巩固政权、治理国家服务。在这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崇祯皇帝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党争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发猖獗,愈演愈烈。

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党争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不再专注于政务,而是忙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与此同时,外部的敌人也趁虚而入,对明朝发起猛烈攻击。崇祯皇帝在这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逐渐失去了对国内外局势的掌控能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帝国,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最终轰然倒塌,结束了将近 300 年的统治历史。】

朱元璋、嘉靖以及万历等一众皇帝和太子们皆沉默地凝视着那片暗沉如墨的天幕,仿佛要透过它看到遥远的过去与未来。此刻,他们心中思绪翻涌,却又不知从何说起。面对眼前的局势,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统治者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无力。

且不说如今这位对帝王之术一窍不通的崇祯皇帝,即便换成当年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置身于彼时彼刻,恐怕亦难以彻底驾驭那场汹涌澎湃的党争浪潮。毕竟,即便是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最终也不得不屈服于群臣的压力,在关乎立储的重大决策上做出让步。

【在巩已这个方面,如果说崇祯皇帝还算得上有所得失的话,那么在另外两个关键领域——治理民众和管理官吏这两方面,可以说是昏庸之举频繁出现。

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崇祯皇帝的运势实在不佳。由于受到小冰川时期大气候环境的巨大冲击,自崇祯皇帝登基那年起,华夏大地各处便灾祸连连:干旱肆虐,蝗虫成灾,洪水泛滥,各类疫病横行无忌,致使饥荒遍地蔓延。

这位皇帝总共执政了十七个年头,但其中竟然有整整十四年都被灾害所笼罩。无论处于哪个朝代,实施救灾行动无疑都是朝廷责无旁贷的使命所在。

崇祯皇帝确实也是绞尽脑汁想要去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了。然而,救灾工作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些钱财又该从何而来呢?

到了明朝末期,国家财政状况已经异常紧张,崇祯皇帝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根本无法拿出足够的钱款用于救灾事宜。但更糟糕的是,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拨款救灾,反而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愚蠢至极的决策。

起初,他刚刚登上皇位没多久,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废止了工商税收政策。这样一来,那些富有的商人自然是欣喜若狂,但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也因此损失掉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来源。

遥想当年,大明王朝的雄师劲旅正于辽东之地与后金(即日后之清朝)的虎狼之师展开激烈鏖战。然而,祸不单行,此时国内亦是烽火连天,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此起彼伏,势不可挡。

值此内忧外患之际,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竟再度祭出昏庸之策,悍然下达旨意,要在本已繁重不堪的常规赋税之上,另行追加征收所谓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并将三者合称为“三饷”。

虽说这“三饷”平均下来,每亩地也仅需缴纳区区九厘银子罢了,若按照彼时的粮价来换算,大约也就相当于十斤稻谷而已。可问题在于,这可是在原本就沉重如山的税负基础上强行叠加的额外负担啊!

对于那些因天灾人祸而导致粮食产量急剧下滑的贫瘠土地,以及那些早已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苦苦挣扎于生死边缘的黎民百姓而言,这笔新增的赋税简直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的生活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更为糟糕的是,“三饷”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远不止于此。它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无情地击碎了民众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同时也向天下人传递出一个令人绝望至极的信号:这个朝堂已然彻底抛弃了芸芸众生,全然不顾百姓们的生死存亡!如此冷酷无情、漠视民生的朝廷,真的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是乎,当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士振臂高呼之时,四方响应者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