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娥见了戴寿,她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今傅友德重兵围城,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为数万将士与城中百姓计,我认为,丞相宜放弃抵抗,顺应历史,开城投降,方是唯一出路。”
戴寿听着韩娥的话,他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动摇,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桌面,显示着他内心的挣扎。他知道,韩娥的话是有道理的,但作为一个将领,作为一个丞相,他的责任和荣誉让他难以轻易做出决定。
戴寿有些举棋不定,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他对韩娥说:“韩将军,你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但现在,我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请你先回去休息,我们改日再议。”
韩娥点了点头,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失望,但更多的是理解。她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出的。她缓缓地站起身,向戴寿行了一个礼,然后转身离开了丞相府。
外面的阳光依旧灿烂,但韩娥的心情却如同这战云密布的天空,充满了阴霾。她知道,这座城市的命运,这数万将士和百姓的未来,都悬于一线。她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着戴寿做出正确的选择,等待着和平的曙光再次降临。
在成都城外,明军的营帐中,东部统帅汤和遣使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地来到傅友德的面前。使者的脸上带着胜利的喜悦,他带来的不仅是重庆之捷的喜讯,还有夏国皇帝明昇投降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一阵春风,吹散了战场上的硝烟,也给明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同时,戴寿、向大亨等人在重庆的家属也带着汤和劝降的书信来到成都前线。这些家属的眼中带着期盼和焦虑,他们手中紧握着的书信,不仅是家书,更是和平的使者。
傅友德站在营帐中,他的眼神深邃,面容沉着。他知道,这些书信是打开成都城门的钥匙,但如何将它们送到戴寿那里,却让他犯了难。将军蓝玉,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提出了一个建议:“傅将军宜派人秘密进城,将劝降书和夏军文武官员家属的家书送给韩娥。请她转交戴寿、向大亨等,可以收到便利之功。”
傅友德听后,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知道韩娥的忠诚和孝心,他尊重这位女将军的气节和勇气。他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韩娥乃是大忠大孝之人,这等有失气节之事,还是不要去找她了。这样吧,传我将令,立即用羽箭将这些书信射入城中,以动摇他们的军心和民心,我们静观其变吧。”
蓝玉领命,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赞赏。他立即命人将汤和的劝降书、夏军官员家属的家书以及重庆被明军攻占和明昇投降的消息复制或者书写了数百份。这些书信被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绑在羽箭上,准备射入城内。
夜幕降临,成都城的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明军的士兵们悄无声息地靠近城墙,他们的动作迅速而熟练。随着一声令下,数百支绑着书信的羽箭腾空而起,划破夜空,如同流星一般射入城内。这些书信散落在城中的各个角落,有的落在街道上,有的落在屋顶,有的落在庭院中。
城内的士兵和百姓在清晨发现了这些书信,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他们捡起书信,仔细阅读着,渐渐地,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沉思和动摇的神情。这些书信如同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动摇着他们的军心和民心。
傅友德站在营帐外,望着成都城的方向,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和希望。他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束,不仅仅是武力的胜利,更是心灵的征服。他等待着,等待着城中的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等待着和平的到来。
成都的街头,往日的繁华已被战争的阴影所取代。军民们拾得那些从天而降的书信,如同拾得命运的判决书,他们争相传看,议论纷纷。暗中保护韩娥一家的明军斥侯,他们的身影隐匿在人群中,却特意将这些信件放在度缘桥附近,仿佛是命运的使者,悄然传递着和平的讯息。
韩立听见街上人声喧哗,便出门观看。他的面容上带着岁月的痕迹,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一个街坊将那些信件交给韩立,请他念来听听。韩立的声音在街坊中回荡,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不安。
韩立这才知道夏国已亡的消息。他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把这些信件拿回来,交给韩娥看。韩娥的面容刚毅,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智慧。她沉思良久,决定再去相府,规劝戴寿。韩立也表示支持,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和期待。
随即,韩娥带着城中居民拾到的信件来到丞相府。戴寿,这位身负重责的丞相,他也在看这些信件,重庆被明军攻占和明昇投降,以及汤和大军扫荡川西的消息,使他惊恐不已。见韩娥来到,忙问道:“韩将军,想必你也知道了重庆和少帝的事情了?”
韩娥将手中信件交给戴寿,忧心忡忡道:“满城军民都知道了,不知丞相作何打算?”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但更多的是坚定。
戴寿将劝降书放在几案上,道:“韩将军以为老夫该如何处置应变呢?”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期待。
韩娥道:“重庆已破,少主已降,大夏已不复存在,所幸丞相与向知院等文武官员家属尚已保全。城外,傅友德近十万大军包围成都水泄不通,汤和大军正在扫荡整个川西;城中,百姓哀嚎,将士全无斗志。继续抵抗下去,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徒增牺牲而已!朱元璋已征服各路豪杰,中原在手,一统中华,已是必然。丞相应顺应历史,开城投降,方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