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

秋日的晚霞染红了应天城头,朱雄英立于奉天殿前的台阶上,望着远处归来的使节队伍,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天竺的使者在前,身后是波斯、吕宋等国的商贾,络绎不绝地向皇城行进。

"殿下,"一旁的姚广孝轻声说道,"这是自太祖开国以来,朝贡最盛的时候。"

朱雄英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那些异域商人手中的宝物上。琳琅满目的珍珠玛瑙,异域的香料织物,无不昭示着大明商路的畅通。

"道衍,"他低声道,"这盛况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姚广孝沉思片刻:"是人心。这些远方的商旅,不远万里而来,不仅为利,更为信。信我大明之治道,服我大明之文明。"

正说话间,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暮色的宁静。是西域来的快马,带来了朱棣的新消息。

朱雄英展开信笺,烛光下笔迹遒劲:西域诸部已然安定,丝绸之路重现繁荣。商队往来如织,驼铃声声不绝。更重要的是,当地各部落开始主动学习汉文,研习礼仪。

"四叔有远见。"朱雄英赞叹道,"知道光靠武力不能长治,还要以文化来化人。"

就在这时,黄珀匆匆而来:"殿下,东瀛朱允熥也有快报!"

原来石见银矿的开发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不仅产量大增,更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东瀛的商人纷纷前来贸易,就连远在琉球的商旅也慕名而至。

朱雄英的目光越过层层宫墙,仿佛要望到那遥远的东海之滨。他想起允熥初去东瀛时的忐忑,如今却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创了新局。

"传旨下去,"他对黄珀说,"着礼部拟旨,嘉奖各地有功之臣。另外,"他顿了顿,"科举改革的事要加快。"

姚广孝会意:"殿下是想趁此良机,推行新政?"

"正是。"朱雄英说,"如今四方安定,百业待兴,最缺的就是通晓实务的人才。科举若还是只考八股取士,如何应对新局?"

他转身走入殿内,案几上摆着各地送来的奏章。有反映商贸繁盛需要新政的,有建议改革科举制度的,还有请求加强文教建设的。

"你看这个。"他指着一份奏章对姚广孝说,"南京的商人上书,说是想在科举中加入商贸实务的考核。"

姚广孝仔细阅读:"这倒是个好主意。商者,百业之源。如今四海通商,确实需要通晓商务的人才。"

正议论间,朱元璋的传召到了。老爷子已经得知了四方的捷报,此刻正在奉天殿内踱步。

"雄英,"他开门见山,"这天下是怎么打下来的,你知道吗?"

朱雄英恭敬答道:"是太祖皇爷以锋刃开疆,以仁政安邦。"

"对,"朱元璋脸上露出少有的笑意,"所以现在要做的,是让这天下越来越好。科举改革的事,朕已经听说了。你打算怎么改?"

朱雄英展开早已准备好的章程:"首先,保留经义取士的传统,但要加入实务考核。让学子们既通经史,又懂实践。"

"其次,考试内容要多元化。除了商贸知识,还要考察天文地理、机械算学等实用之学。"

"最后,还要改革考官制度。除了儒臣,也要选用通晓实务的官员参与评判。"

朱元璋认真听完,点头道:"思虑周全。不过还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改革要循序渐进。先在省试中试行,效果好了再推广到殿试。给士子们一个适应的过程。"

正说着,南洋又传来捷报。沐英不仅平定了吕宋的叛乱,更开辟了新的商路。南洋诸国纷纷派使通商,连远在天竺的商贾也闻风而至。

"沐英叔的胸襟,"朱雄英感叹道,"不止在战场上。他懂得以商立国的道理。"

朱元璋欣慰地说:"是啊。打仗是表,通商才是里。现在看来,这些将领都成长了。"

夜色渐深,殿内的灯火却更加明亮。朱雄英继续研读各地奏章,思考着如何将这盛世推向更高峰。

忽然,一个想法闪过脑海:"皇爷,"他抬起头,"为何不把四方的智慧都汇聚起来?"

"什么意思?"

"西域有天文之学,天竺擅长算术,东瀛的工匠技艺精湛。如果能把这些都吸收进来,岂不是能让我大明更强盛?"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主意!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开化。不过,"他话锋一转,"要有选择地吸收,不能全盘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