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谷村,乡村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让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但王大山并没有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
他深知,在发展的道路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正如同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前行的船只触礁搁浅。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王大山就已经站在了自家院子里。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感受着这熟悉而又亲切的气息。
院子里的老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秀兰从屋内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和几个金黄的窝窝头。
“大山,快趁热吃,今天又有不少事儿要忙呢。”
秀兰的声音里带着关切,她将粥和窝窝头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
王大山接过粥,喝了一口,点头道:“是啊,这日子越过越好,可操心的事儿也越来越多。昨天文化传承小组的人跟我说,虽然咱们的文化产品卖得不错,但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有些游客反馈质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秀兰皱了皱眉头,担心地说:“这可怎么办?好不容易打开了市场,可不能因为质量问题砸了招牌。”
王大山放下碗,沉思片刻后说:“我打算今天去文化产品制作工坊看看,跟工匠们好好商量商量,怎么把工艺再提升提升。顺便再组织一次培训,让大家都能掌握更精细的制作技巧。”
吃完早饭,王大山骑着那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向文化产品制作工坊赶去。
一路上,他看着道路两旁绿油油的庄稼,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责任。
他知道,翠谷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村子的一张名片。
到了工坊,工匠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王大山走进工坊,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编织工艺品,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一根根丝线之间,动作娴熟而又流畅。
王大山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老师傅的肩膀。
“李师傅,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
王大山笑着说。
李师傅抬起头,看到是王大山,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笑着说:“王支书,您来了。这都是熟能生巧,做了一辈子的活儿,哪能不熟练呢。”
王大山拉过一张凳子,坐在李师傅旁边,认真地说:“李师傅,我今天来是想跟您商量个事儿。咱们现在的文化产品卖得不错,可有些游客反馈说工艺还不够精细,质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您是咱们工坊的老师傅,您觉得咱们该怎么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