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父子相当期待。
一番谈下来的结果,父子俩甚至都不敢相信,宜从心竟如此轻易地答应了来郑记帮忙,这与他们预想的有点儿不一样啊!
她昨天明明施展了“出神入化”的制药手法,今天怎么都不拿捏一下呢?
这一次,宜从心不复上午的“黑心肝”和“茶里茶气”,而是诚意满满,少了套路多了真诚。
她不仅答应在本草交流会前帮郑记制药材,还主动提出暑假期间,帮着培训店里的小伙计们,让郑记整体的制药水平上个台阶。
她要的工资和王铨一样,一分也不多。
可郑记的收获却是双倍,乃至数倍!
抛开宗岐正欣赏宜从心,有宜从心这棵“梧桐树”在,不愁引不来那尊“金凤凰”一事不谈,宜从心答应的这两件事,对郑记已然有数不尽的好处。
单说培训店里的小伙计们,这就能看到未来好几年的好处!
要知道,买卖行里就属药行规矩大、规矩细的,从前只要伙计进了药店,哪哪都是规矩,一举一动都有讲究。
拿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顾客抓完药,掌柜伙计得将其亲自送到门外,这时候不能说“再见”、“欢迎再来”,得说“您走好”。
往事如烟啊。
经历那十来年历史后,这些规矩讲究算是彻底断了档。
郑明才年轻时只懂得些许皮毛,他虽有心照着旧时规矩抓一抓店铺的管理,可身体和年纪都已不再允许,只得长叹作罢。
而且,药行没有师承制度,“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药工轻易不教徒,传人本就少。
药行的传统里,甚至没有“徒弟”这种说法,只有“小学徒”的称呼,其实就是干活的。
除却那些家族传承、绝不外泄的医药世家,一般人进了药材这一行,都得从拿“笤帚把子”扫地开始,没个三年五年的,不把老药工伺候舒服了,药材的门都摸不到。
老药工没有教“小学徒”的义务,却可以随意使唤“小学徒”。
“小学徒”要想学本事,就得主动把老药工当师父一样敬重对待,日常干活勤快细致,经过老药工允许了,才能跟着他一起干活。
而“小学徒”只能边干活,边看边学,边改正,边自行领悟,全看人机灵不机灵,有没有眼色,能不能坚持。
其实在他们郑记,新一批的小伙计没有一个真正懂药的,全靠郑家爷俩这两个半吊子在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