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天命在梁

听着林时不以为意的语气,姜元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良久之后,他又叹了一口气:“如此,我姑且试上一试。”

这话一出,林时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他点点头:“三皇子明恩义,识道理,真乃天下一大幸事。”

姜元没再说话,眼中黯然之色,令人神伤。

宋庐见状,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林时不再多言,端起茶杯,做出送客的手势,马上便有两名亲卫上前,将两人带了下去。

...

姜元的动作很快,翌日一早,林时案几上便摆上了一封言辞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降信。

林时粗略的扫过信上内容,又唤过亲卫询问一番,便唤来一队快马,命其将书信大张旗鼓送到淮南姜琦手上,顺便又唤来军中的宣传队,命宣传队朝天下百姓公开了信件的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时心里很明白,光靠一封信,还不足以让姜琦放弃到手的权势地位。

而且姜琦身旁的安仁修也不是个相与的人物。

但林时要的,也不是姜琦真的纳头便降。

他要的,是姜琦麾下将士军心涣散,失去战力。

毕竟,姜琦手底下的将士,与姜元手下的将士,成分不一样。

姜元手下的将士,都是当年潼关之战,姜承从各处边疆召回的边军,他们的家眷,大多都在其驻守的边疆之地。

反观姜琦麾下禁军,则尽是神都附近的人丁。

他们逃窜得太快,甚至连国库与私库之中的财货都未来得及带走,更不可能带走军中将士的家眷。

而这,就相当于林时手里有着大批量的人质。

有人质,再加上姜元这封情真意切的劝降信,纵然军中将士有愚忠者,也敌不过更多的人思念家乡和亲人。

没有人,会在知道自己家眷在别国统治之下过得很好的情况下,还能一如既往的忠心一个残缺的政权。

所以,这封信的真正意义,是在于攻心。

解决完这一档子事情之后,林时也没有继续浪费时间,而是争分夺秒的带着大军再次踏入兵源,直奔山海关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林时将姜元的亲笔书信发出去的第三天,山海关的回信也到了。

事实正如林时猜测的那般,山海关的将领在是降还是战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分歧。

一部份将领认为如今大魏已亡,陛下被俘,甚至连手握十几万大军的三皇子殿下都已经投了大梁,他们继续负隅顽抗,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更兼大梁还有十万大军日夜开赴山海关,山海关绝无胜算,强烈主张献关投降。

但也有一群将领,心里生出了别的心思。

大魏势大之时,对于辽东之地的统治异常严密,他们自然不敢有旁的想法。

而如今大魏已亡,而他们手上,还有四万大军,更是背靠辽东千里沃野。

尽管还有大梁东出,全盘接收了大魏所有的人口与土地。

可大梁吸收中原的土地尚且来不及,哪有精力将触手伸到辽东这边缘之地?

既如此,他们如何就不能关起大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也有一批人,主张割据辽东,与大梁划山海关而治。

据前来报信的信使所言,山海关诸将的争论很激烈。

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谁也不服谁,已经激烈到快要刀兵相向的地步。

而林时对于双方争论到快要刀兵相向的说法,则是嗤之以鼻。

若山海关内当真有人铁了心要降大梁,怎么会只放信使回来?

投降的诚意呢?

说到底,无非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罢了。

当然,也正常,山海关守军常年孤悬中原之外,与中原的往来,无非就是索要粮草辎重。

又有几人能真正死心塌地忠于大魏?

现在大魏没了,他们会起一些旁的心思,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