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内不安邦,何御外辱

其实,哪怕公子周成为晋军,以为大军真的就是一国之君的吗?

“令是问,与楚军爆发大战的前景。”楼令说道。

公子周露出了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

这种事情担任要职的晋国君臣判断不出来,用得着问久居国外的公子吗?

楼令看到了公子周的表情,笑着说道:“旁观者清。”

是那样的道理,只不过勾起公子周的伤心事了。

谁愿意背井离乡,尤其是这种放逐模式?

楼令也就是随便问一问,不奢望能够得到什么靠谱的答案。

南方的消息已经传回来。

目前郑国正在入侵宋国。

宋国遭遇郑军的入侵,一方面尽起大军迎战,另一方面请求在己方势力范围内驻扎的晋国上军移师前往防备楚国。

在晋军正式南下之前,郑军与宋军在“承匡”、“大棘”、“巢”等地先后发生交战,打着打着战场向西偏移,战火已经燃烧到了郑国势力范围之内。

楚国那一边,楚君审下令尽起三军,由子反、子重、子革分别担任某一个军团的统帅,各个家族的私军前往陈国的境内集结,随时等候命令开拔北上。

另一个方面,楚君审派人前往南方各部落,要求各部落首领带人北上,一样是前往陈国境内,接受子重的节制。

楚国的军制跟中原列国不一样,他们的军团并没有固定多少人员这种编制,看的是哪些个家族归纳入哪个军团,每一个家族的家主携带兵力多少之类。

那么就是说,实力强一些的家族,他们的一家之主带来的兵力多少不由楚国庙堂说了算,不同家族编成的军团有多少兵力也就变得不受控制。

这种情况之下,楚国的一个军团可能是不超过一万的兵力,也有可能一个军团就多达数万兵力。

楚君审从各个部落征召部队,更不可能控制兵力的多寡了。

因此,尽管楚国有军团这种建制,军团以下却是以家族来划分建制,进行统率的总指挥能不能在战前了解麾下兵力多寡,哪个家族能不能打,那个家族到底有多么能打,成了胜败的关键。

这样的楚国竟然能够一再北上与中原诸侯争锋,乃至于试图推翻姬周王朝?

只能说,过去的楚国君臣很团结,地方封君得到国君的征召愿意出力。

等地方封君变得不愿意出力的时候,楚国的势头肯定也就变得不怎么样了。

历任楚君并非不想做出改变,相当要命的地方在于,哪怕有一任楚君做出了一些成绩,继任者未必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上述现状慢慢也就变成了楚国的军事传统。

这一次,没有等到大军集结完毕之前,楚君审或子重都不知道能够集结起多少兵力。

实际做事的子重需要询问应征前来的众多一家之主,再将相关信息汇总,随后禀告给楚君审知晓。

至于说有没有封君会在出兵数量上面欺骗子重,到战事结束都很难进行分辨,等于子重汇报给楚君审的数字并不靠谱。

如果楚君审觉得兵力不够,他只能下达第二道征召命令,征调之前没有得到征召令的那些家族。

在这种体制之下,楚国的出兵流程与速度,讲实话就是无法跟中原列国相比较。

然而,哪怕是面对这样的楚国,无论是曾经的中原霸主齐国,还是现任的中原霸主晋国,少有能够兵锋插入楚国本土。

可能恰恰因为是面临的压力不够大,所以才导致楚国难以做出军事制度上的改变?

公子周哪里能够回答楼令的问题,丧气话却是不能说,只能说道:“能够再次打服郑国的吧。”

楼令笑了笑,不再为难公子周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晋国大军过王野,代表周天子前来检阅的公卿乃是刘公季子。

目前的周王室直辖地区不大,治下的公卿却是多不胜数,享国的则是有单公朝、刘公季子、毛伯卫。

也就是说,周王室能够实际控制的小小地皮,分出了三个国家。

其中的这个刘国建立于周定王八年(前599年),到目前已经有二十四年的存在时间。

楼令见过刘公季子,时间是在三年前,地点则是在“麻遂”这个地方。

讲实话就是,晋国有权势的人,没有人将周王室的公卿太当回事。

根本因素就是周王室已经全面衰败,看着也不像有可能中兴的奢望。

那么,依附在周王室的三个小国家君主,他们有什么值得被重视的地方吗?那是有能够有,可能性估计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了,拜师单公朝的公子周,事先有谁能够瞧得上?晋国内部也就没有人关注到楼氏跟公子周的交情,哪怕有人知道一转头也给忘了。

不知道公子周以后会回国成为一国之君的楼令,至少在目前与公子周的交往是出于欣赏,没有太大的其它目的。

要说楼令的期盼是什么,顶多就是公子周可能回国,日后成为政治盟友。

公子周真的就是特意来对楼令表示感谢,目的达到也就离开了。

楼令当然是随大军继续南下。

晋国的大军进入郑国势力范围之内,没有当即对郑国展开军事行动,面对途经的城池或村庄视而不见,目标明确往“制田”这个位置行军。

沿途的郑国贵族,他们不可能主动攻击晋军,应该说晋军不打他们就该感到庆幸。

“郑军已经撤兵,我们的上军正在随行监视。如果开战,大概就是在‘制田’周边。”

这一次晋国出兵是由栾书力主。

有栾书力主,自然也就有人反对。

当时的楼令麻烦缠身,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干涉庙堂决议。

讲一句大实话,楼令担任的职位无法真正去干涉国家大事,只能通过郤氏、旬氏、范氏来起到影响。

所以步骤是有卿大夫支持,楼令才能干涉国之大事。

一旦郤氏、旬氏或范氏不搭理楼令,楼氏也就只有从命行事的份了。

认为不应该出兵的人是当时在宋国的士燮,还有重病缠身的旬庚。

商议期间,旬庚病故,也直接导致晋国卿位出现变动。

现如今,晋国出现了新的卿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