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整个献礼便算是结束了。
献礼完毕,便是祭文。
临时充当祭官的司马徽,手持祭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司马徽既然之前就表明了态度愿意参与进来,就不可能若即若离的搞什么清高架子,当斐潜说要做一个登坛拜授的仪式的时候,像宣读祭文这样露脸的事情,司马徽自然是愿意做的。
可以作为司马家进入征西集团的敲门砖,又显得地位崇高,毕竟宣读祭文的向来都是有身份的人,比如大儒什么的,司马徽虽然自认为学识也不错,但是毕竟距离众人公认的大儒还差了一些,所以可以往身上贴金的事情,总是不会嫌多的。
吕布在祭坛之下,跪坐在席上,或许是跪拜的时间长了些,又或是之前就没有休息好,忽然感到有些头晕,不得不用手在席子上撑了一下,才稳住了身形。
司马徽的祭文吕布都听着,但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脑子里一直想着这几天的事情。
昨天晚上,吕布和陈宫谈了很久。
虽然陈宫也尽力了,但是一来留给吕布的时间短,二来吕布手头上也没有什么资源,所谓巧妇依旧难做无米炊,再加上并州刺史这个职位,的的确确是吕布等人急需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只能是先低头认下,然后后续再想办法去腾挪……
比如比较直接和简单的方式,便是让皇帝刘协再正式确认册封一次。
具体操作上可以在吕布上任之后,以并州刺史的名义向朝廷进贡,如果皇帝刘协接纳了,并给予正式的回文,也就等于是可以脱离斐潜的序列,回归到朝堂的正统序列之中。
就像是刘备当上了徐州牧,然后紧巴巴的就以徐州牧的名义去上贡一样。
当然,这个计划简单归简单,但是之前吕布毕竟恶了刘协曹操,能不能最终实现,其实希望并不大……
也有另外的办法,只不过那些办法比起上一个办法来说,就比较上不得台面了,不能堂而皇之的公之于众。
祭坛下的吕布心思重重,而在祭坛之上的斐潜,看着司马徽,其实心中也在盘算着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跟吕布却没有多少的关系。说实在的,吕布到了今天这样局面,纵然将来吕布因为这个或是哪个原因反叛,斐潜也收获了名声,今天这个盛大的仪式将会成为所有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向四方传播,谁都会知道斐潜因为之前在雒阳的交情,给予了吕布超出标准的待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既然吕布那个样子的家伙都能获取如此的地位,那么岂不是说明……
但是同样,这样的分封也会给斐潜带来一些弊端。
其实严格说起来,汉代的州牧州刺史制度,就是历史的倒退!华夏自古以来,只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才会变强,甚至极强!
西方的封建制度其实不适合华夏,唯有集权……
但是现在也只能是暂时的妥协。
总之,事情总是如此,就像是冬雪,下的时候美丽梦幻,化的时候泥泞不堪,总不能说永远只要下雪不能化雪吧?
更何况更重要的是要收拢人才,推动儒家改制。
儒家改制并非斐潜的独创,早在王莽时期,就因为当时朝野上下矛盾尖锐,为了缓和这样的矛盾,王莽曾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制,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在其中就有儒学的改良,但是很显然的是,王莽的改制触动了太多的利益,最终导致天下皆反,朝堂崩塌,所有的改变全部被打翻在地,甚至变本加厉。
这是一个摆在面前的教训,是血淋淋的教训,正所谓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斐潜自然也担心自己会不会重蹈覆辙,会不会将来人头被砍下,拔了舌头之后做成标本置放在朝堂的武库当中……
风雪下来的时候声势浩大,无边无际,雪融的时候却润物无声,悄无声息。
斐潜举目四望,心中略有所动。
自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便是一统天下,当时选拔贤良多数以“设科射策”为主,儒生们为了获取功名,也不得不拘泥于“师法、家法”之道,儒学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为章句”的繁琐学风。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学宫或是太学,都能像斐潜这样因地制宜的取用一些题目,很多时候考试就是一种形式和手段,为了在这样的考试当中获取更好的名次,自然就有相对应的诀窍和方法,就像是后世也伴随着考试产生了许多的高分低能的人一样。
为了凸显自己与普通学士的不同,许多儒家弟子开始就享受孔乙己一样卖弄钻研“回”字究竟有几种写法,同时为了证明自己发表出来的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儒学渐渐的因此由僵化并且进一步的神化,孔子就从人变成了不是人,成了圣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儒家既无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无法帮助朝廷稳定社稷,天下乱象便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