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甲子

犁汉 痴人陈 2201 字 4个月前

后来,据老京都人回忆到这一日,大家都说那一日的大雨倾盆,一直下了一天一夜,将南宫的崇德殿都给淹了。

还有人说,那一天下的雨是红色的,光从大将军府、大司徒府、北宫中拖出来的尸体都搬了半天,所以天街两侧的沟渠都是血色的。

有人在袁隗的尸体上盖上了草席,然后混着其他袁氏门生一起被运到了城外草草掩埋,并没有能掩埋在邙山。

这一年由于恰逢甲子之年,因此这一事也被称为“甲子之变”或“甲子政变”。

甲子之变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用后世人来总结,只当时的各方就知道了。

事变之后,袁术带着剩余的袁氏门生逃往了南阳。而袁绍在西线战场也惊闻后方之变,潜匿逃回老家,招兵买马。

至于袁绍为何能在军中潜逃,无非就是军中这些袍泽们或多或少放过的结果,毕竟军人多少都不愿意参与这种事情,给袁绍一个机会。毕竟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不管如何,袁氏菁华在甲子政变中伤亡殆尽,只有袁绍、袁术两兄弟各奔东南,再加上之前事变之前所拟的两封诏书,即让曹操镇济南、让刘表去荆州,一时间关东风云再起。

不过这会的洛阳朝庭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要先收拢西线和北线战场的军队。因为袁氏子弟不是被伏杀就是已潜逃,所以朝庭在接收上述袁氏势力的时候很顺利。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相之功,是他力排众议对军队不再清洗,只诛袁氏首恶。这才安定了军心。

也是许相言称陛下天纵神武,命世不凡,当临大宝。然后力排众议支持刘辩亲政。

这一次不再是大将军何进辅政,也不是皇太后临政亲朝,就是年仅十岁的刘辩亲政。

当然了,此时的刘辩虽然早慧,但到底没有多少执政能力,单说将外朝的这些公卿们的名字都认不全,更不用说再将这些人的关系网络,具体能力弄清了。

所以许相被小皇帝拜为太傅,用以辅助刘辩处理具体事务。甚至在许相的建议下,诸多士子菁英被其举荐入宫,就在禁中做了郎官,直接对刘辩负责,帮助其理政。

这些中门郎官因为就在禁内,也被朝中称呼为中书门下郎。这些人因为没有按照正常的转迁程序走,也被外朝的那些公卿们视为幸进之辈。

但不论外面如何议论纷纷,有小皇帝撑着,这些来自各地的中书门下郎很快就掌握了朝政的运转,将甲子之乱的混乱快速厘清。

在这些人当中,受许相举荐的钟繇因为能力突出得到了重用,更是直接被任免为中书门下长官,虽然品秩不高,但权力之重,几比过去三公。

许相得了大利益,在甲子之变中大出血的大将军何进自然也收获颇丰。他依然还是大将军,作为小皇帝的舅家,这个位置天然就是他该坐的。但这一次他这个大将军是实权了。

甲子之变后,何进统领了洛阳内外一切武装,从南北二军到禁省中外,一应军权悉数为大将军府收归。

再加上依旧在外线领军作战的皇甫嵩、朱儁,洛阳朝庭新的权力结构正在形成。

不仅如此,因为对袁氏等为首的势力的清除,关东与关西之间的阻碍在变少。现在两边已经开始有私下的往来,在谈。

虽然谈的几次都不欢而散,两边都不想放下手上的权势,但到底和袁隗时代两边的你死我活要降温不少。

而且时间是占在关东这里的。关西那边的公卿们发现刘宏开始还有点励精图治,但很快就旧态萌发,广选秀女,这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

而对面的刘辩却展现出少年雄主的气派,这不得不让关西这里的一些心系汉室的公卿们深思。

会不会两京合并,大汉真的能再次中兴呢?

但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关西的公卿们也不会就这样放弃手上的权位。而且有些人还觉得刘宏身体差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攫取更多的权力。

而且他们这里的小皇子刘协虽然还小,也没展现出多大的气魄来,但主幼岂不是权臣最欢喜的时候?

所以关西那边依然整军备武,谈归谈,这仗照打不误。

……